我第一次以耶穌會士身份來到台灣是在 2015 年。學了兩年中文後,我被派往台南,在耶穌聖心堂服務一年了。在台南快結束的時候,省會長請我分辨我想學什麼。在這段分辨的過程中,我必須確定耶穌會中華省和台灣教會的需要,以及我的優勢和興趣,然後決定學習哪個科目,以便利用我的優勢和能力來滿足這些需要。最後我決定學習教會法,然後被派遣去加拿大上研究所。
對教會法感興趣的人不多,所以教會法學家短缺。此外,教會法非常重要,它是一種切實貫徹和活出我們信仰內容的方法。實際上,教會法觸及了我們作為天主教友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每個國家,每個省,每個城市,每個城鎮,每個村莊,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規章制度,免得社會變得亂七八糟。法律還旨在保護所有人的權利,特別是社會中最弱勢群體的權利。這對我們的教會也是如此。擁有超過十億教友的教會也需要規章制度來維持秩序並確保所有人的權利。
我住在加拿大已經快要四年了,比住在台灣時多一年。很有趣,感覺我在台灣時間比在加拿大長。這可能是因為我在台灣經歷比在加拿大要多得多,也可能是因為我走遍了台灣,而在加拿大沒有機會去那麼多地方。另外,我感覺在台灣生活的時間比在加拿大長的最大原因是:我在台灣有一種家的感覺、這是我想住的地方。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加拿大是一個美麗的國家。 人們非常友好和熱情,他們的善良和溫暖足以讓人在加拿大寒冷的冬天保持溫暖。本來每年暑假我要回台灣的,頭一年是我第一次回台灣,但因為疫情,最後兩個暑假不得不留在加拿大,而這成了一種祝福,如果我沒有在夏天待在加拿大,我永遠不會知道加拿大的夏天有多麼美妙。
也是我在加拿大的第一個夏天,開始陪伴兩個特別致力於向青年傳福音的天主教青年團體。我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信德、奉獻精神和熱情。這兩個團體的年輕人體現了若望10:10″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 他們對天主充滿了愛,他們迫切希望幫助他人體驗與耶穌的關係。看到這兩個團體出現在台灣是我的夢想,我相信他們會成為台灣教會的祝福。
我還參與了渥太華當地的華僑教友堂區,叫聖神堂。雖然人很少,但每個人都積極參與堂區的活動。大多數教友來自香港,但也有一些來自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教友。這個堂區已經成為我的家外之家。他們不僅鼓勵和支持我,還確保我時不時能吃到中國菜。我從堂區教友那裡學到了很多關於毅力和獨創性的知識,他們把一切都放在了異鄉去謀生。 他們非常努力工作和堅韌不拔,但從未忘記自己的根源。和他們一起度過星期天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神慰,尤其是在我遠離台灣時。
我在加拿大期間的另一個神慰來源是我的耶穌會團體。我們有九位耶穌會士,外加一位每週五晚上拜訪我們的耶穌會主教。院長是教會法的教授,四個在學教會法。大部分人來自非洲,而且還很年輕。所以團體氣氛非常和樂、有活力。當我們在一起時,會不斷地笑,喜歡在晚飯後洗碗時唱歌。 我們經常想知道鄰居對我們天天熱鬧的看法。誰能想像教會法學家會玩得這麼開心?
學教會法沒有那麼容易,但也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難。有時會感到壓力很大,尤其是在我們學校,我們在兩年內完成了三年的碩士課程。開始讀博士課程也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很容易開始失去注意力或感到疲倦。因此,深刻的祈禱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年紀越大,我就越意識到我是多麼依賴天主的恩典和憐憫。我的聖召帶我去了很多國家,讓我結識了無數人,給了我很多寶貴的經驗。回首往事,我可以看到一切都是天主對我的計劃,並且一路上祂一直與我同在。我也知道天主知道我多麼喜歡為人服務,這就是為什麼祂邀請了我成為耶穌會士。希望早日畢業,回台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