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巴黎的七位朋友,1533年
雷奈士
成功吸引更多同伴入伍,對依納爵來說,都比勸服伯多祿‧法伯爾和方濟各‧沙勿略來得容易。雷奈士和撒爾墨龍都年少有為;雷奈士二十一歲,撒爾墨龍十八歲。兩人是要好的朋友,有上進心,同是來自西班牙的阿爾卡拉。他們聽聞依納爵的事蹟,所以渴望見見他。天公造美,雷奈士一到達他打算在巴黎下榻的地方,碰到的第一個人就是依納爵。單是這次依納爵教他在巴黎居住要注意的事項,雷奈士已非常受用。雷奈士很快便走熟了去依納爵住所的路,並參加他們的主日聚會。一五三二年十月,雷奈士從阿爾卡拉拿到了碩士學位。他聰明伶俐,擅長辯論,博學多才,個子矮小,身體孱弱,眼大有神;身上流著猶太人的血統,虔誠、純潔、溫順。
撒爾墨龍和鮑巴第拉
雷奈士形影不離的朋友撒爾墨龍是西班牙托萊多人,是個率直、快樂、開朗豪爽的年輕人。他有天生的驚人記憶力,習慣將他在阿爾卡拉學得的希臘和拉丁詩人作品,一字不漏的背誦。依納爵分別與雷奈士和撒爾墨龍交往,因此,他們彼此不知道對方的意向,最後才知悉大家投身於同一事業。幾乎在同一時期,亞朗索,後稱鮑巴第拉,來到巴黎。他來自古卡斯蒂利亞,確切地說,是來自鮑巴第拉小鎮;是個感情豐富、直言不諱的急性子。他在阿爾卡拉獲得了學士學位,在華雅多烈獲得了另一個學位。他來巴黎,一方面因為受巴黎教授的名氣吸引,另一方面他渴望能精通助他打好神學基礎的語言。他去見依納爵,因為他聽說依納爵幫助學生,而依納爵亦確實給他找到了工作,但同時,依納爵提醒他,要留意他專程來聽的巴黎教授們的學說的正統性。之後,鮑巴第拉決定在道明會和方濟會讀神學,同時亦加入了依納爵的團體。
勞德理格
葡萄牙人西滿‧勞德理格,獲葡萄牙國王若望三世頒發獎學金,自一五二六年,便開始在聖巴爾伯學院生活。一五二九年初,他搬來與依納爵同住,但在一五三三年以前,他沒跟依納爵談及靈性的事。一五七七年,在他的老年,他寫了篇有關自己在巴黎生活的賞心文章。他說自己主動接觸依納爵,因為他被這位年長學生的聖潔吸引。「他決定與依納爵分享自己的一些渴望,與他交心」,不久,他便作出追隨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決定。這改變在他的葡萄牙同胞當中,引起一陣驚愕,也同樣令法伯爾和沙勿略感到驚愕。
同一個夢想
他們現在共有七人,彼此不知道大家在想什麼,但每人下的決心竟然都是一樣,那就是,去耶路撒冷聖地,並一生在那裏為世人的得救而服務,或如雷奈士後來說的:「追隨依納爵的培育」。培育指的無非是依納爵的生活方式,或依納爵的教導,雖然兩者仍未有清楚定義,也不在教會的結構之內。這個引人注目的團體成為在各方面都相似的實體,他們年齡相若,文化背景相似,而最特別的,是理想相同。因著共同的理念及彼此的友情,親密的聯繫產生了。這一切在依納爵的房間開始。後來,每個人的房間都成了他們所有人的房間。在某些下午,他們會帶同食物,在其中一個房間裏聚會傾談,編織夢想。
依納爵不是戰略家,也不是強悍的領袖;而是個旅伴兼嚮導,發揮著一種堅定、祥和和可信賴的權威和影響力。他使每個人都聽到天主對他們的個人召叫。奇妙的是,他們聽到的召叫與依納爵自己多年前聽到的完全一樣,誰會料到連想在耶穌生活過的地方,開始他們的新生活,這個細節大家都相似。
七位貧窮的基督徒就要開始他們的探索之旅,
七人中沒有一人是司鐸,每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每人都是自由地去決志,去棄絕一切,
因為每人都只有一個決定,那就是獻身服務他人。
這是一個無私的理想,但直到現在,還沒有確實形式。
眼下重要的事,是每人都要向在未來發生的一切,保持完全開放的態度。
外面的世界
一五三三年發生了連串事件,即使依納爵在《自傳》中隻字不提,但因為它們的歷史價值,也當述及。最小的是一五三三年三月十三日,依納爵獲得了文科學位,即他可以在巴黎和世界各地教書的執照。這肯定帶給他一些滿足感,特別當他記起阿爾卡拉和薩拉曼卡兩地,因為他沒有學歷證明,而禁止他跟別人談論天主。現在他可以教書了!這一年在歐洲發生的事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離婚,再娶安妮‧博林,而導致英國和羅馬教廷之間千年的關係破裂。巴黎再次爆發瘟疫;基督新教滲入大學,各院系就新教義爭持激烈。
反省:
誰幫助你聽到天主,對你的個人召叫呢?
(待續)
《踽踽獨行:依納爵.羅耀拉》Alone and on Foot (Ignatius of Loyola)
訂購資訊 https://is.gd/kPsA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