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新同伴,1529年

邂逅

依納爵的生命充滿影響深遠的邂逅,他似乎是個對最後結果很有把握的人,他向四周撒網,不知何時收穫,也不會因為沒有收穫而氣餒。在眾多不期而遇當中,有兩位非常突出。被聖巴爾伯學院取錄之後,他與兩位同學,伯多祿‧法伯爾和方濟各‧沙勿略同住一個房間。他們兩人不久便拿到了學位。耶穌會第一粒飽滿的種子始於這房間裏的交談。《自傳》只用了寥寥數語,記錄這個團體的誕生:「在此期間,他同伯多祿‧法伯爾碩士和方濟各‧沙勿略碩士進行交談,後來藉神操贏得他們為天主服務」。

伯多祿‧法伯爾

伯多祿‧法伯爾年輕,金髮,靈魂像他家鄉薩瓦的阿爾卑斯山脈一樣純潔。在一五零六年,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小時當牧童。他求學的願望,賴做嘉都西會會士的伯父支持,得以實現。他在一五二五年來到巴黎,比依納爵早四年。法伯爾生性非常善良,對一切都懷有天賦的同情心,具有真正的魅力。他給依納爵這位新來的年長室友,補習功課。法伯爾在自己的《回憶錄》(一五四二至四六年),稱謝天主讓他遇到依納爵。補習老師和年長學生之間,從閑聊到深度的靈修交談都有說不完的話,但為了專心讀書,只得將談話縮短。一段深厚的友誼誕生了,並因為同在一室起居飲食,金錢無分你我的情況下,持續發展。

一天,害羞、不安和被疑慮折磨的法伯爾讓依納爵深入探究他內心的私隱。儘管依納爵在邏輯學剛起步,他很明白法伯爾對他說的,並幫助他重拾內心的平安,這是一份無價的禮物。他給法伯爾講論天主及人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如何瞭解自己的良心。從那時起,法伯爾對他不隱藏任何秘密。依納爵化解了折磨這位像個天使的年輕人的肉慾誘惑。法伯爾只是從書本中得知淫穢是怎麼一回事,其他人則從經驗得知,就如在幾年前死於梅毒的學院教授。

除了良心上的疑慮,法伯爾對自己的未來,遲疑不決。但不多久,他便完全認同這位亦師亦友的理想。他寫道:「我們有同一的願望、決心和目標,擁抱我們現有的生活方式」。依納爵用了四年時間塑造法伯爾的屬靈生命。法伯爾最後選擇追隨他的朋友依納爵,過他過的生活,成了依納爵英勇、不知疲累的同工,是早期耶穌會的支柱之一。

方濟各‧沙勿略

方濟各‧沙勿略遇上依納爵時,是二十三歲,與伯多祿‧法伯爾同齡。自一五二五年十月一日,他就在聖巴爾伯學院讀書,法伯爾與他作了四年室友。沙勿略是個友善、活潑、開朗、外向、健碩的優秀運動員,天生是個夢想家,想憑個人的輝煌成就補償家族經歷的悽酸,因為他長於一個備受壓迫的家庭。十二歲那年,他親眼目睹家族城堡的高塔,在西班牙國王的命令下,被催毀了。一五二一年,依納爵在保衛潘普洛納一役,曾與沙勿略家族為敵,但是,這一切都已成過去。現在,沙勿略家族最年幼的兒子要走的路,似乎十分清楚了。依納爵到達聖巴爾伯學院不久,沙勿略獲得教學資格,不久,又成了碩士和文學院的成員。他設法證明自己的貴族氣派,獲聘為潘普洛納的蒙席,並雇用一名那瓦勒學生為傭。支付新職位的花費,大概令他感到吃力,因為領學位已用去他許多錢,家人又不能作經常性或大筆的支助。

依納爵給沙勿略作金錢上的援助,落力為他尋找學生,並介紹給他。依納爵瞭解他:他自己也曾領略過野心的吸引力;他明白活得更好、擁有更多和身價更高的吸引;他知道想獲得尊敬、聲譽和光榮是怎麼一回事。水滴石穿,他漸漸削弱了那像頑石的靈魂的抵抗力。沙勿略對依納爵的生活方式一點興趣也沒有,事實上,他嘲笑和玩弄依納爵的追隨者。出於某種下意識的自衛,他與依納爵保持距離。可是,依納爵慢慢地驅散了他的野心,就像最終完全蒸發的煙霧,使他靠攏依納爵,並以依納爵的事業為自己的事業。

沙勿略的生活變了,遣散了傭人。後者決定要殺死依納爵,因為他給自己的主人施了魔咒;因憤怒而失了常性,他手持匕首,衝上大學的梯級。依納爵僅發一語,便使他跪在自己腳下。沙勿略尚未做神操,但在一五三三年上半年,他已決定追隨依納爵。沙勿略像比利牛斯山脈的樹一樣堅實,依納爵將這個猶似橡樹的人,雕刻出不朽的形態和尊貴。法伯爾和沙勿略,這兩位室友,在二十七歲那年,在依納爵的指導下,已完成了屬靈生命的學徒階段。

反省:
哪些偶遇對你產生持久的影響?

 

(待續)

 

《踽踽獨行:依納爵.羅耀拉》Alone and on Foot (Ignatius of Loyola) 

訂購資訊 https://is.gd/kPsA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