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12月11日爲狄恆神父(Reverend Father Alfred Joseph Deignan, S.J.)逝世週年紀念,狄恆神父於1953年8月獲耶穌會派往香港宣教,弘揚天主教教育理念,從事各種社會服務思深見遠,鞠躬盡瘁,與東方之珠結下一世之緣。。謹以此文懷緬為天主和香港奉獻一生的狄恆神父。Ar dheis Dé go raibh a anam.
萌芽
嘉雲(Cavan)郡位於愛爾蘭靠北與北愛邊境的接壤處,那裡有一條名叫慕農(Mullagh)的小村莊。因為地處邊關,所以常常給人利用作走私基地。特別在大戰期間,由於南愛茶葉奇缺,故此,私運茶葉就成了兩國邊境處最頻密的活動。
四十年前的某日,一位耶穌會神父應邀到村裡為教友們主持避靜,狄恆(Deignan)先生夫婦聯同他們已懂事的孩子也參加了,當中排行第六正在唸小學的亞爾佛(Afred)則在是次彌撒中擔任輔祭童。彌撒後在祭衣房裡更衣的時候,神父突然轉身朝小亞爾佛問道:「孩子,將來長大後有打算做什麼嗎?」
「我希望做神父,」孩子隨便的答道。
「那麼,你有想過當一名耶穌會會士嗎?」
「沒有,」孩子直截的回答。
回到家中,小亞爾佛走進廚房對母親興奮的大叫道:「媽,我將來要做個耶穌會會士。」
「什麼?」他母親縐著眉,一臉不解的望著他,「耶穌會是什麼玩意?」
「哦,我,我也不知道,」孩子摸抓著後腦瓜,看來他的母親比他更不明白耶穌會究竟是什麼來哩!
原來,那位神父是第一位到慕農村去的耶穌會會士,加上一般住在農村的居民根本就不了解修會是什麼,當然更遑論修會的名稱了。
成長
孩子的世界是千奇百怪,多采多姿的,今天他願望將來當醫生,明天他也許希望將來當個飛機師。小亞爾佛也不例外,過了一段日子,他就說將來長大後,要做個足球明星。
事實上,到了今日,踢足球依然是亞爾佛的最大嗜好和樂趣。一九五三年,當他以耶穌會修士身份來港實習時,他加入了香港足球總會(H.K. Football Club)打右翼。據說當年與亞爾佛修士一起加入香港會的,還有現今的范育倫神父(Rev.Anthony Farren,S.J.)。
小亞爾佛小學業後,家裡本已不太理想的經濟環境這時更加足襟見肘。試想想,一個育有十二名子女的普通家庭,除了各人的衣食住行外,還得予以供書教學,其負担之沉重,可想而知。所以,狄恆先生夫婦,不得不整天盤算,看看能否供小亞爾佛繼續唸中學。
當家人正為小亞爾佛的前程終日惶然不知所措的時候,他卻以優異成績考進城裡一所寄宿中學,且獲得獎學金而不須再為學費發愁。然而最令人驚奇的是,他將要就讀的學校竟是一所耶穌會主辦的中學。自此,他逐漸明白耶穌會是一個怎樣的修會團體,而他的修道聖召――特別是耶穌會的聖召――又再次萌芽滋長了。
果然,中學畢業後,亞爾佛進入了耶穌會初學院,人們開始稱呼他狄恆修士。
學中文記趣
一九五三年,狄恆修士奉派來港服務。這之前,他已完成了兩年初學院訓練,四年大學課程(愛爾蘭國立大學文學學士)以及三年哲學課程。他抵港後的第一份差事,就如當時其他來港實習的外籍耶穌會會士一般,到長洲的耶穌會沙勿略院學習中文兼廣州話兩年。
事隔近三十年後的今天,當我面對早已晉升鐸品的狄恆神父,問及當日他學習中文的有關情況時,他靦覥地笑著說:「初學中文時,真是苦得很,常常都力不從心。不過到了第二年,情形就有點改變。現在回想起來,我認為自己真夠運。唔,當時長上為使我們有更多、更好的實習機會,於是派我到長洲聖心小學擔任聖經科教師。」
「用廣州話教?」
「對,用廣州話,」他瞪大眼睛,一副信不信由你的神情,邊點頭邊繼續說:「其實除了聖心小學外,我還得在另兩間中文小學任教哩。想當年呀,上課前我必定要非常非常用心的備課。但每一次我要踏入課室時,我就心驚膽跳,精神緊張得很。」
「怕在用字方面鬧笑話?」
「妳實在有所不知,我是怕學生發問呀。」
「真的嗎?」老師怕學生發問而精神緊張,真是叫人半信半疑啊!
「是這樣的,我雖然用中文講課,但我卻是聽不懂中文的。而且,我講課時所需要表達的說話,都是事前背誦妥的,所以嘛……。」
「哎,如果萬一有學生舉手發問呢?」
「就是嘛,所以待學生問過後,我就會回答他說:「我明天答你。」到了第二天,他一定忘記得一乾二淨的。」
「狄神父,那豈不是沒有交流嗎?」
「我常常在小息或下課後跟孩子們一起到球塲踢足球,就在那裡,我跟孩子們學曉了許多普通的中文用字、用句。
「我喜歡跟孩子們學習,這樣為我較自然和投入。」
狄神父是個很容易害羞的人,你要是跟他開玩笑,他也一樣跟你笑著,然而會陡地忸怩不安起來,兩頰飛紅直落脖子。
晉鐸
兩年長洲生涯,他給調往香港華仁任教。一年後,即一九五六年,狄恆修士在港實習期滿,於是奉命返回祖國愛爾蘭,並在那裡開始攻讀神學課程,終於一九五九年晉升鐸品,一九六0年獲神學學士學位。
家是樂土
有一次,狄神父給我看他們兄弟姊妹十二人的全體照,有一張還是與父母合照的,偌大的一個家族,的確蔚為奇觀。
「小時候,家裡人口眾多,父親經營著一間小店子,還有個農場,雖然如此,家裡的經濟情況總是令人操心。」
「大家一起快樂嗎?」
「當然快樂,我們兄弟姊妹間的感情是很好的。在那種環境中,我們學曉了彼此擔待、禍福共享的道理來。」
「就像修院裡的生活?」我笑問。
「是的,是的,」他不住點頭的答說。
「噢,你的另一個兄弟也是神父?」我指著照片裡穿著神父制服的一員,向狄恆神父問道。
「對呀,他是我四哥,是一名教區司鐸,現在愛爾蘭。」
「神父,有沒有回故鄉走走?」
「剛晉升鐸品那年,曾經回去。後來就沒有了,因為那一年,我進了初學院之後,家裡因經濟關係,把所有可以賣的都變賣掉,然後全家搬到都柏林去居住。」
青年的導師
目前,狄恆神父不單是九龍華仁書院的校監兼校長,同時也是公教婚姻輔導會的委員、香港修會學校聯會主席、教區教育委員會委員以及港府教育上訴委員會主席。
據狄恆神父自己的記述,當年他之所以加入公教婚姻輔導會(CMAC),是渴望從那裡獲得一些竅門,可以幫助正在情竇初開的青少年如何去面對這個問題。狄恆神父說,這種現象在他的學生當中,十分普遍。看見他們因此而失魂落魄、功課驟然退步的時候,神父心裡就十分難過。他指出,責駡、阻止都不是有效的途徑,也不是一個教育者應有的態度。自從透過CMAC所給予的指導,狄恆神父不僅掌握了青少年輔導工作的要訣,同時且深明這項使命的重要性。
時光荏苒
生於一九二七年三月廿五日的狄恆神父,於一九五九年在祖國晉鐸後,即於一九六一年返回香港。這時,為要重溫生疏了的中文,他像第一次來港時那樣先到長洲學習中文。一九六二年,他奉命前往香港華仁書院履行新職――校務主任。
[按:當時校長為霍理義神父(Rev. J.G. Foley,S.J.),現職香港教區教育委員會主席。]一九六八年出任該校校長職至一九七0年。同年至一九七八年,為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舍監。一九七八年奉委為九龍華仁書院校監兼校長至今。
學習尊重和欣賞
狄恆神父說,他十分緬懷自己的祖國。回想當初離鄉背井,抵達一個文化、種族、語言完全陌生的地方時,他就害了很濃重的思鄉病。後來日子久了,本地語言、習俗都上手了,人就機靈活脫,什麼樣的中菜節日也能夠人前人後的如數家珍了。
「在國外生活,最使我高興的,就是學會了尊重和欣賞別人的文化以及生活習俗。能夠跟中國人一起生活,我感到十分愉快。我肯定,假如我沒有在香港住上這許多年的話,在我這一生中,我一定不會獲得這麼多!」
狄恆神父認為,要引導青少年邁向真善美的人生,音樂的薰陶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他在校內不單成立了歌詠團,還在籌備成立一隊中樂團,以培養學生們對本國的文化藝術有更紥實的基礎和興趣。
原文出自《公教報》1982.2.5
作者簡介
李韡玲 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出任Cosmopolitan香港版總編輯。 九十年代與友人創辦《流行通信》中文版並出任總編輯。 1998年TVB成立普通話台《八頻道》,玲姐應聘成為該頻道「潮流追風」節目主持人。 1994年開始在「香港經濟日報」和「信報」撰寫專欄。 目前,玲姐是香港經濟日報、頭條日報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