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卡爾多內河畔,1522年
新意義
當依納爵說天主是他的教師時,他的意思不像路德所說的,他不再需要教會的中介角色。恰恰相反:他參與聖事,非常熱心地參與教會的傳統敬禮,向聽告解司鐸訴說自己的問題,並毫不猶疑地服從他給予的指導。
此外,他亦清楚明白,是天主,唯獨是天主在教導他,如同一位老師教導一名年幼的學童一樣。這名接受啟迪的小學生,似乎從他在教理班學到的,或是在羅耀拉堡餐桌上聽到的,或是他後來從書本上得來的傳統真理,都有一番嶄新的體驗,看到新的意義。
懷著敬畏和驚歎之情,
他悟到一些我們在今天常用的術語所蘊含的深不可測的奧理:
天主、聖三、受造物和其本質、聖體、基督人性的親密臨在。
光照開悟
依納爵難以清楚說明這一切,但是,他所能學到的,他就以喜悅的心情去描述。
他記得這光照發生的地點:「彌撒中舉揚聖體聖血時,它似乎發生在隱修院的臺階上」。但要去描述這個經驗本身,就困難得多了 ──
他神魂超拔,用靈魂的眼睛去看,有形但無聲的形象,
這些都是伴著極大的喜樂和神慰而來,之後便是飲泣和無法控制的眼淚。
我們不知道天主怎樣觸動他的靈魂,只知天主炙熱他,因為這些神視停止之後,其效果持續。
例如,在他有生之年,當他向至聖聖三祈禱時,他極之虔誠。
「他所看到的一切在那時堅固了他,並始終讓他深信,
即使沒有聖經教導我們有關信仰的事,
他也會下定決心以死相隨,僅僅因為他所看到的」。
十分可惜的是,他開始寫的關於聖三的書遺失了。這本書共有八十多頁,相信文風必定是靈修性,而非學術性。
彷彿一切都是新的
在卡爾多內河畔,依納爵經歷了人生最大的體驗:「出於虔誠,有一次他要去離茫萊撒約一英里遠的教堂。他沿著河邊的路走,一邊走一邊熱心祈禱,走到一處便稍坐一會。
這處河水很深,他面河而坐。
這時,他悟司的眼睛開了,儘管他沒有看見神視,
他的確看見了並理解到許多屬靈、信仰和學識上的事。
這啟迪是那麼巨大,一切對他似乎都成了新的。
這種澄明是如此重大,以致到他六十二歲那年,即使他把從天主得到的所有幫助和他所認識的一切加起來,他認為都比不上這次所領悟的多。他的悟司受到如此偉大的啟迪,他覺得自己好像成了另一個人,並擁有與前不同的智力」。
另一個人
現代科學家稱這種從理性、反思的意識層面,轉到直覺上的頓悟為「意識狀態的改變」。
朝聖者這種意想不到、難以形容的經驗,是上天賜予歷代不同宗教的人的殊恩。這些狀態不是恆久的,而是短暫的,然而,它們的效果是穩定而持久的。
這樣的人享平安祥和的生命。與來自直覺的知識相比,學來的知識,似乎就是模糊的、不全的。這種光照,影響這人存在的最深層面,這人開始察覺到事物新的一面。
他從自己的內在深處同宇宙交流,同超越宇宙的那一位交流,而那一位雖然超越宇宙,仍在這人的所有逆境中與他同在。
「一切對他似乎都是新的」,他感到自己成了「一個不同的人」。
他開始「以另一雙眼睛」去看,不是舊時的那雙眼睛了。
一個不同的人,另一雙眼睛,全新的事物 ──
這些都是描述神恩的用語。
分享恩賜
好像依納爵那樣經驗到的光照,本身不是目的,它通常是一個人投入現實世界的出發點。
依納爵覺得自己更自由,
更像一個締造自己身分的創造者,
他對別人開放的方式也跟以前不一樣。
他放棄過分的行徑:理頭髮,剪指甲,並放棄了想入嘉都西會的念頭,因為他看到「通過與人們交往,他能夠給人的靈魂帶來好的影響」。
他想把自己尋覓得的與人分享;一個非比尋常的變化產生了,隱士變了使徒。他多年來累積了不少有關人靈的個人經驗,並懂得屬神的顯現、障礙、假像和分辨神類,會如何影響人的心靈。
他洞悉何謂人性自由,並明白德國詩人瑞爾克所謂的「偉大的召喚」,即聖人們聆聽並回應的那個召喚。
依納爵相信這「偉大的召喚」並不罕有,不是某些人的專利,
而阻止人聆聽這召喚的障礙,亦同樣不見得罕有。
自茫萊撒的日子,他開始指導別人走這條他自己走過的路,即如他在《神操》裏寫的:
「戰勝自己,料理一己的生活,
使生活中任何一個決定,都不為悖理之情所蒙蔽」。
反省:你有時會以新的方式去看事物嗎?
(待續)
《踽踽獨行:依納爵.羅耀拉》Alone and on Foot (Ignatius of Loyola)
訂購資訊 https://is.gd/kPsA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