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依納爵與路德

內在的戰爭

在這個生命階段,依納爵沒有參與家族、國家、教廷的事,也不問政治。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的戰爭、科爾特斯征服墨西哥、航海家巴斯克人卡諾環繞地球一週凱旋歸來、穆斯林洗劫貝爾格萊德和羅德斯這些事情對依納爵都沒有意義,除了它們可能會影響他去耶路撒冷的計劃。當代與他無關。

他為完成人生大事而拼搏,且無止境地渴慕那位「絕對的」。新版本聖經、伊拉斯謨和多馬斯.摩爾的著作都跟他形同陌路,只要有《耶穌傳》和《聖人言行》這兩本書的摘錄,他就滿足了。他與有影響力的人打交道,只是為了取得往聖地的通行證。

路德?

甚至馬丁.路德也不在依納爵的世界中。路德在一五二零年被逐出教會,曾在一五二一年四月召開的沃爾木斯會議露面,然後被困在華爾特堡;與此同時,依納爵正在羅耀拉堡療傷,並重新檢視他的生活。

由路德翻騰席捲整個歐洲的巨變泛起時,依納爵正開始他的朝聖之旅。在這位匿名的朝聖者腦海中,從未閃現過要把自己當成路德的對手,或成為整個歐洲反基督新教力量的組織人,或成為革新天主教的遊俠這些念頭。

當路德嘲笑,認為發宗教聖願不合人情及違反福音教導時,依納爵自由地發了貞潔願。他很簡單,他是依納爵、一個無名的朝聖者,而路德的名字卻響遍整個歐洲。

革新教會,抑或革新自己?

路德比依納爵年長差不多十年,並且在他選擇畢生要走的路上走了很遠;相反,依納爵剛起步,穿著麻布衣,一腳穿著涼鞋,一腳光著,緩慢地一路前行。

路德迎頭攻擊教會,無情地反對教會,與教會決裂 這一切都是以福音的名義而作;依納爵沒有走出去革新教會,他走進自己,尋求革新自我。他是個安靜的人,懂得在適當時刻在耳邊細說重要話語的大師。

他不判斷,甚至可能沒有時間去想教會的事。他認識到,一切事能夠並且應該是好的,而壞事往往來自我們不當的選擇。對依納爵而言,教會就像瓦遮頭,或像母親溫暖的膝蓋,或像空氣,人呼吸但不會時時刻刻問空氣是否受污染。

相似之處

依納爵與馬丁.路德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兩人都是隱居的英雄,都充滿熱情,都被強烈的內在經驗所引誘和征服。路德在隱修院的塔上潛心修行,依納爵在茫萊撒的斗室默觀祈禱。他們的內心世界,日夜將他們時刻吸引,耗盡他們的精力。

他們的自身經驗比任何理論知識都強,從經驗中他們陶成各自的信仰。他們都有某種詩樣情懷,都能坦誠反對虛偽,都能慷慨付出,毫不計較。

他們各自都有犯罪的經驗,及深入肺腑的自我厭惡,但這促使他們更嚮往期待已久的平安,即由他們的信念結出的神慰碩果。

在依納爵生命的某個時期,他會非常理解路德所說的:「我反叛的肉身以一種吞噬人的烈火,燃燒著我。我本應是靈性的獵物,卻被肉慾、情慾、懶惰、閑散和麻木遲緩所支配」。

撰寫路德生平事蹟的一位法國作家說,喜歡獨處而孤獨的路德最需要的並不是訓導,「而是靈修生活,內心的平安,一種能釋放他的肯定,及在主內憩息」。這些說話同樣可用在依納爵身上。

信德與功德

依納爵與馬丁.路德都把他們的道變成一種普世教導,因為他們深信,決定性的戰爭是發生在人的內心,而不是在制度裏。而且人的心因著痛苦和渴望,都是相似的。

路德與依納爵都將那帶給他們喜樂的發現廣泛傳播;路德通過印刷品大聲宣揚,依納爵在靜寂的角落與人面對面傾心交談。兩人都堅定不移,非常自信,且具煽動力,各自都投下戰書:路德抗衡羅馬教廷,依納爵勇敢地面對宗教裁判所。

兩人都是熱心的基督徒。路德視基督為給予我們一切的救贖主,依納爵絕對同意,但他知道基督要求我們的不僅是信德:基督要求我們跟隨祂,效法祂,侍奉祂,甚至將我們的意志奉獻給祂,即使我們的意志非常薄弱。

假如今天路德和羅耀拉對他們的遺產進行盤點,他們很可能會問自己同樣的問題:「我的事業和我的追隨者是否都忠於我原本的慷慨大計,忠於我那首次與耶穌基督的真正相遇,那充滿幻想和真誠的初戀?」。

 

反省:批評教會或自我革新,你站在哪一方嗎?

 

(待續)

 

《踽踽獨行:依納爵.羅耀拉》Alone and on Foot (Ignatius of Loyola) 

訂購資訊 https://is.gd/kPsA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