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天主的碰觸

反省經驗

渴望以渾身解數取悅貴婦及渴望竭盡所能跟聖人們競賽,這兩個不同的理想,不斷在療傷的依納爵腦海中交替。他起初未能察覺,在想及不同的理想之後,他的靈魂狀態出現微妙的差異。直到有一天「當他的眼睛被開啟了少許,他開始對其中的不同,感到驚訝」。這就是說:睜開他的眼睛,敏於感應他的靈魂動向,並讓自己降服於他驚覺的、那發自他內心深處的不同回響。

對依納爵來說,隨著驚訝而來的是反省,反省後他去驗證。他的體驗清楚而確鑿:

「他從經驗中得知,某些思想使他感到悲傷,某些卻使他感到快樂」。

反省這些經驗,他得出一個永遠不會忘記的教訓:
他發現「不同的神類在他心內運作」。

在早期為他寫傳記的利巴德內拉,給我們強調這一點:「依納爵明白有兩種不同的神類,不僅是不同,而且完全徹底對立」。依納爵把它們對比為光明與黑暗,真理與荒謬,基督與魔鬼。

兩種神類似乎通過外在的事物引誘他,同時,開始在他心內形成的兩種傾向是與他的幻想有關的。天主尚未親自挑戰他,因為至今天主還很遙遠,天主還不是他個人的,或親密的天主。然而,在他努力反省之際,天主的確把他提升了一級,並教導了他。這將帶來重大的成果。

內在的澄明

三十年後,依納爵向剛卡威‧卡馬拉口述自傳。根據卡馬拉在頁邊空白處潦草寫下的非正式記錄來看,依納爵當時已明瞭,是什麼引發這些相反的張力。「這是他對有關天主的事所作的第一次反省;後來,當他寫《神操》時,就是從自己的內在經驗出發,去闡釋不同的神類」。

依納爵發現原來張力是來自兩種不同的神類,
是來自兩股不同的勢力產生的逼迫,是來自兩種不同的渴望。

他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課,這一課給了他「不少光照」。這光為他澄清了他當下動搖與躊躇不決的原因,同時,照亮了他過去生活的黑暗角落。

「他開始更嚴肅地反省自己過去的生活,並認識到必須為此作補贖」。
「全沒有顧慮自己目前的環境,他許諾在天主恩寵的助佑下,去做聖人們所做的」。

熱愛天主

依納爵一心只想待康復後,便盡快去耶路撒冷,正如他所說的:「是為了奉行齋戒和實踐修行的苦工,好像那些熱愛天主的慷慨靈魂,通常想做的」。

他的祖先們習慣在彌留時分,求人「為他們的靈魂去遙遠的聖地朝聖」;依納爵卻要為自己去朝聖。他為什麼選擇耶路撒冷呢?嘉都西會會士路多爾夫,在他的《耶穌傳》中堅稱:「沒有比用肉眼親睹,用靈魂默觀基督為我們獲得救恩的聖地,更令人喜悅了」。

耶路撒冷一來是耶穌生活過的地方,二來因為路途遙遠,
所以到耶路撒冷被視為與過去決裂的象徵,
或最重要的,它代表一種尋求 ── 那潛意識在召叫我們去的、超越凡塵的老遠天鄉。

聖母顯現

在一段精彩而輕描淡寫的文字裏,依納爵說:「看來他以前所有的幻想,在他現在的神聖渴望前,漸漸地消失了……」。之後,有一種內在的力量支持他,他稱之為「聖母來訪」。

多年後,他在《自傳》中對這件事的坦誠描述是這樣的:「一天晚上,當他躺著無法入眠時,他清楚地看見聖母瑪利亞和聖嬰耶穌的模樣。他從這神視中獲得持續了一段很長時間的極大神慰。他對自己過去的一切感到極其厭惡,特別是情慾方面的罪惡行徑。

此刻,以前銘刻在他腦海中的所有荒誕幻想都似乎被抹掉了。從那一刻起,直到一五五三年八月,他寫這些話為止,他再沒有順從任何違背貞潔的誘惑。由於這個原因,這神視可被視為是天主的工作,儘管他不敢如此宣認」。

被天主征服

依納爵所說的是心理上的頓悟,是在日後要給分辨神類寫下清晰指引的人的一個生活實例。依納爵敘述這個情節時非常小心,但他不敢肯定地說這是來自天主。

另一方面,他肯定地說出由它所產生的不尋常及持久效果,同時深信,這麼徹底的改變不可能是他自己的努力或他的自然傾向而生的結果。在他生命的這刻,他皈依了,成了個完全需要救贖的人,一個急於尋找方法以彌補過去的人。

正在此時,而不是在潘普洛納的堡壘,依納爵倒下了、受傷了、被征服了。

依納爵所說的厭惡不是他轉化的原因,
而是由充滿他內心的光所引發的。
這光使他看到自己腳下空虛的深淵,
並給他指出走向那位「絕對者」的道路。

 

 

反省:你如何辨別經驗到的悲傷和喜樂呢?

 

(待續)

 

《踽踽獨行:依納爵.羅耀拉》Alone and on Foot (Ignatius of Loyola) 

訂購資訊 https://is.gd/kPsA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