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長大成人,1498 – 1506年

信仰

或許依納爵小時候也有機會去翻閱使他肅然起敬的家族檔案,這裏面包括教宗本篤十三世,在一四一五年親筆簽名的文件,說羅耀拉是阿茲柏提亞當地教會的恩人。另一個檔案記載的,是西班牙天主教皇室,稱讚他父親所作的「許多出色和忠誠的服務」;他爲了保護國王而「不顧自身安危」。

依納爵從小就養成了虔敬聖母的熱忱,而且從未冷淡過。除了每年守好教會的禮規,許多慶節和當地的朝聖活動都成了他成長的一部分。由於方濟會幾間會院就在這個地區,他的靈魂深受方濟會影響。聖方濟各‧亞西西的名字就像一粒種子,播種在依納爵幼嫩的思想。這粒種子終有一天會發芽,啟迪他的心神。

世仇

儘管依納爵家族擁有這些令人敬佩的功績,並活於基督宗教文化濃厚的時期,爭執與不和卻是羅耀拉家族的世襲。罪惡連同信仰一起,成了留給依納爵的部分遺產:在依納爵這一家,有兩個私生子。他祖先們的遺囑,全無因為野蠻憎恨和長結世仇所造成的後果而有一絲悲痛的痕跡;但因失職,而欲懺悔彌補的強烈渴望卻十分明顯。依納爵在《神操》中寫下:「由此妥救自己的靈魂」這名句之前,他們早已耿耿於懷,惦念著靈魂的得救。他的哥哥馬爾定、羅耀拉家族的繼承人,意識到自己的「重罪」,在臨終時,尋求「天使無玷之后」隱修院助佑,並捐了大筆遺產給這所隱修院及她的姐妹院。

新視野

少年時,依納爵的世界,充滿外國人的名字、外國地方名、遠方的君王和戰役。

透過他的親屬和同胞,他開始認識歐洲和新大陸的發現。在一五二二年,首位完成環球航海一周的,是個巴斯克人。他的嫂嫂瑪大肋納,曾經服侍皇后伊莎貝拉,想必也給他講過些有關皇后的故事,而皇后亦肯定曾贈予些好書,或許也包括《耶穌傳》和《聖人言行》這兩本書。勇氣、忠誠、服務、榮譽和名聲,開始在年輕人易受外間影響的思想裏漸漸成型。

依納爵在家裏讀書和做作業,但也會重返鐵匠的家。當他奶媽的丈夫馬爾定燒旺碳火,把熾熱的鐵水倒在砧座上,迅速而準繩地大力一下一下地打,直到鑄成一把鋤頭、一件兵器或一隻馬蹄鐵時,依納爵會在一邊看。要鑄成什麼東西,是鐵匠一人的決定。馬爾定會乾脆問道:「看到了嗎?」對依納爵來說,目睹這一切,並懂得如何去看,已足夠讓他認識到行動的威力,及其產生的堅硬、抵抗力、恆久不衰的效果。這堂課在他的靈魂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這對他的吸引力比學習用鵝毛筆臨摹更大。鐵匠要言不煩,續說:「我們在這兒,但鐵器會運到英國、佛蘭德斯……也會運到士兵手中……也許會送到遠方你哥哥們的手中」。

這兒或遠方?

除了依納爵生性喜歡冒險和成就這因素之外,他在家中卑微的身分,也使他考慮究竟是留在羅耀拉的死胡同,或是到其他地方求前程。他的父親急於為小兒子作安排,在離世前不久,求得卡斯提爾王國的財務大臣給依納爵敞開家門,並待他親如己出。財政大臣的妻子是羅耀拉家族的親戚,依納爵的父親期望,小兒子能在阿來瓦羅城財政大臣家裏,接受良好教育,將來也就不難在宮廷謀得一官半職。

一五零六年的一天,依納爵十五歲時,他離開羅耀拉封地碧綠的山谷往阿來瓦羅城。臨走前,他感受到父親放在他肩膀上的手給他的肯定,也感到母親不在。一年之後,即一五零七年十月二十三日,他的父親安然離世。依納爵孤苦零丁,但妥善的安排使他能迎接未來的挑戰。

阿來瓦羅城

依納爵穿過布林高斯前往阿來瓦羅城,卡斯提爾王國的遼闊田野仿如金色的海洋將他包圍,相比之下,羅耀拉封地顯得像個小小的花園。依納爵引以爲榮的華麗家園,謙遜地迎向卡斯提爾王國名門望族的宮殿。

財務大臣委拉斯凱茲和他的妻子瑪利亞,真的歡迎依納爵猶如親生子。新的家在各方面都呈現皇宮的氣派,整個家躺在財富的閃爍與光榮。孩子們告訴依納爵,他們的父親與國王斐迪南私交甚篤,得到國王的信任和厚祿。皇后伊莎貝拉經常造訪阿來瓦羅城,他們的祖父曾爲她效忠三十年。

在這個有六男六女的大家庭,依納爵再次排行十三。他的介入並沒有帶來什麼問題,因爲他與其他孩子年齡相若。儘管他很容易適應每天作息有序的時間表,但去適應一種新而不同的生活方式,調校的過程則較困難。在接下來的十年時間,一直到他二十五歲,他過著奢華的生活,財富盡享。這對他未來的生活,可說是最糟糕的開始,使他在成年後選擇度極貧窮的生活,更具挑戰性。

 

反省:你在少年時所做的選擇,如何塑造了你的未來?

 

(待續)

 

《踽踽獨行:依納爵.羅耀拉》Alone and on Foot (Ignatius of Loyola) 

訂購資訊 https://is.gd/kPsA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