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共七十章,譯自高伯仁神父的《Alone and on Foot : Ignatius the Pilgrim》
中譯介紹
為不懂西班牙文,無法閱讀特耶克‧伊第哥拉斯(Tellechea Idigoras)教授所編纂的聖依納爵生平巨著,或面對耶穌會士卜米高神父(Michael Buckley,SJ)厚厚的一冊英譯,仍心悸卻步者,都要感謝耶穌會士高伯仁神父(Brian Grogan,SJ)將卜神父的英譯本,摘錄成我們著手作中譯的節本。
懷著跟高神父同一的心願,我們希望藉著付出的努力,能幫助更多人從特教授的偉大學術成就中得益,更洞悉依納爵的情操,更能在銳意將信仰與生活整合的過程中,嘗透聖依納爵留給教會,那已經幫助了無數人成為耶穌基督更稱心的門徒、更懂得享受同天主的關係、更有活力在教會中善盡宗徒職分的《神操》韻味。
作中文翻譯,首先由吳杏蓮姊妹提起,並取得高神父及愛爾蘭都伯林Veritas出版社允准。李偉平神父譯了初稿,吳杏蓮姊妹偕友人作修改,素與思維出版社緊密合作的香港基督生活團成員,作最後校訂。我們盡了努力,唯願沒有辜負特教授、卜神父及高神父三位大師的心血,並為讀者提供一部忠於原著的翻譯。我們祈願各位可以藉著天主在依納爵生命中的工作,承蒙啟發,同樣能夠在萬事萬物當中,愛慕事奉天主,愈顯主榮。
嘉理陵神父
思維出版社 發行人
第一章:想像和資料的來源
往事
假如依納爵今天回到出生地,像他在一五三五年,四十四歲那年回到故鄉一樣,他會很難辨認童年時代生活過的地方。離羅耀拉最近的城鎮阿茲柏提亞的面貌已改變了很多,但是如果他走進堂區聖堂,會發現古老的洗禮池已恢復舊觀,且在旁邊用巴斯克文寫著:「這裏是依納爵‧羅耀拉受洗的地方」,心弦定會為之震動。假如他漫步穿過現已擴建,被醜陋的廠房包圍的內城區最老地段,他會走到一條名叫聖依納爵的街道。如果他離開阿茲柏提亞,朝自己家園方向走,就會來到一座華麗的大教堂;教堂祭台正上方,安放著他本人的銀色塑像。
重返家園
此刻甚感困惑的依納爵,也許會跟著疲憊的遊客排隊,等候參觀其中一個「必到」的景點:「聖屋」。突然間,他的心跳加速,因為那道由堅硬石頭砌成刻著盾徽的圍墻,分明就是他的家;還有那用砌磚建成的樓房,是他祖父在國王懲罰叛亂,下令摧毀原有的城堡與防禦工事之後而建的。兩尊雕像更默默地道明底蘊:一尊是身披盔甲,挺胸抬頭,肅然直立的騎士;另一尊是一些士兵用擔架抬著一名受傷的男子,一條小狗在熱烈地歡迎這位受傷的戰士回家。依納爵一定記得那條小狗的名字,也會記得是牠陪伴他渡過了漫長孤獨的療養期。導遊不會給遊客講述有關他家庭的事,雖然這個家曾顯赫一時,而是會告訴他們有關依納爵本人和他靈性生命的家庭 ── 耶穌會的事蹟。
依納爵的生命不再屬於他自己,而屬於「另一位」
如果依納爵走到樓房最頂層的房間,會看到一個塑像,是他自己在療養期,從書本抬頭注視一個無玷聖母小木刻。此情此景,又會令他的情緒激動起來。這房間是他開始探索生命的地方。在這房間裏,他得到了新生。這新生命經歷了緩慢的產痛,由非他手所造的指南針引路。在這房間裏,他渡過的許多孤獨歲月所培養出來的夢想,給他的生命留下烙印,因為從那時起,他是自由的,他的生命開始真正屬於自己的,或者倒不如說,他的生命不再屬於他自己,而是屬於「另一位」,屬於帶領他走向他不曾夢想要去的地方的「那一位」。
遺產
小時候依納爵被托養在鐵匠的家,在去鐵匠家的途中,他可能會在一座名為靈修中心的漂亮大樓前駐足。在那兒,一位友善的耶穌會會士會解釋說:人們來這裏做聖依納爵神操。在圖書館裏,當他看到熟悉的《神操》、《依納爵自傳》、《耶穌會會憲》,這些書籍時,他的心又會砰砰地加速跳動。他也會發現一些厚厚的合訂本:《聖依納爵生平資料》和《耶穌會的開始》。他會翻開他的《靈修日記》,裏面揭示了他在一五四四至四五年,這一年間,經驗到的深邃神秘經驗。他也會看到一個注解說,《神操》自一五四八年第一版問世後,已再版了四千五百多次。他可能會看到有關自己的大量傳記,有些記述比較體諒,有些則大肆批評。他肯定會對在一百多冊《耶穌會歷史》中,竟有二十四冊涉及對他個人的研究,而搖頭驚歎。
自傳
讓我們離開這個幻想世界,把目光集中在本書的資料來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依納爵自傳》。《自傳》是在一五五六年依納爵去世之前幾年,在他的耶穌會同伴請求下,由他口述,並由另一位耶穌會會士記錄下來的。他們一直請求依納爵寫下「從他皈依起,天主怎樣帶領他」。傳記完全沒有提及發生在一五二一年之前的事,一開始就寫他在潘普洛納受傷,並以他在羅馬的早期生活作結。他於一五三八到一五五六年間住在羅馬。傳記中的主角不是他自己,而是天主。依納爵是個無名士,以第三身來指自己是個走向未知的朝聖者,全然不知他會被帶領去做甚麼或走向何方,但他完全信賴指引著他的天主。
其他資料
依納爵死後,他的同伴納達爾給他的傳略作了潤色,將他眼中的依納爵傳遍歐洲的耶穌會。一五七二年,伯多祿‧利巴德內拉寫了一本顯示依納爵官方形象的《聖依納爵傳》。此書不獲好評,因而馬菲被委任另寫一本:這導致馬菲和利巴德內拉,互相挖苦和抨擊;全讓現今歷史學家從中得益。
依納爵列聖品的過程始於一五九六年,審查的人員在依納爵生活過的地方,收集寶貴的、但又逐漸在那些生前認識他的人的腦海中淡忘的資料。在後見於引號當中的資料,或引自《依納爵自傳》,或引自認識依納爵的人。一六零九年依納爵列真福品,一六二二年依納爵與他最親愛的朋友方濟各.沙勿略,並與德蘭.亞維拉一同榮列聖品。神秘化最終被確認了,結果是引人注目的輝煌,因此時正值巴洛克藝術時期:凱旋歡欣,富麗堂皇,英勇豪邁,不可思議。站在羅馬耶穌大教堂瑰麗拱頂下的人,能否認出這名鶉衣百結,裸足走遍逾半個歐洲的貧窮朝聖者?
反省:假如你在死後回到生前的情景,會對你有何影響?
《踽踽獨行:依納爵.羅耀拉》Alone and on Foot (Ignatius of Loyola)
訂購資訊 https://is.gd/kPsA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