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培神父在1965年5月22日,耶穌會卅一會屆大會被選為總會長,1981年八月雅魯培神父中風,1983年卅三屆大會改選新任的總會長;雅魯培神父出任耶穌會總會長長達十六年,對近期的耶穌會發展影響頗巨。

我們就三份中文方面的資料來探討他的觀點:《耶穌會士的靈修培育》、〈耶穌會總會長答客問──走向貧窮〉、《雅魯培神父訪問錄》。

arrupe_canoe_01雅魯培總會長一生經歷過1932年耶穌會被逐出西班牙,在紐約為中美洲移民服務、在監獄探望死囚,在東京為貧民服務、照顧廣島原子彈爆炸後的傷患,被控告為間諜禁監在日本山口等等經驗,所以他能夠提出「對貧窮的『暴露』」此一說法,貧窮的嘗試是一種「更深的敏感」,「對窮人的痛苦和脆弱,還有他們的財富,應該有敏銳的認識」。

他認為「一個培育程序,除非包含一些直接的貧苦、不公平的經驗,…不能視為完整的」,所以在耶穌會卅二屆大會曾提到,與窮人共同生活一段時間,為全體會士都是必要的,耶穌會士需優先選擇窮人,這一關懷原則,深深影響耶穌會士的見證生活,在第三世界國家許多耶穌會士為當地人民活出基督的愛。

早在1967年聖誕節雅魯培神父所寫的《耶穌會士的靈修培育》一小手冊中,他便反省說:「放眼今日世界,富貴貧窮,極權柔弱,安恬危急,無不向我們質詢,是否我們的安貧樂道真誠而嚴肅」。

因此,耶穌會士的陶冶「需要長期而艱苦的訓練」:

  • 使徒的祈禱──一種以基督為中心,放眼宇宙的靈修神學,入世盡瘁,服務昆仲,普救眾生。

  • 責任感──成熟的性格,「所願培成的人,是有魄力的人,能在世俗各種環境,各種誘惑及威脅中,屹立不搖,能日新又新,塑造一己,能不斷進步的人」,而最好的培育是師法基督。

  • 團體生活──包括堅持依納爵的理想、團體生活的陶冶、重視聖體聖事、擁有愛、團體交談。

  • 在世界中的使徒地位─了解聖召與所應犧牲的一切。

雅魯培神父說:「不殞命苦架,便無法獲致生命」。這是承繼使徒的生命與見證,也是基督徒生命的真諦-喪失生命的將獲得生命。耶穌會對社會正義的堅持,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社會服務,也是十字架的社會正義;拉美解放神學深知此當中的奧妙,耶穌會士獻身當中的不乏其人,不過雅魯培總會長也提醒耶穌會士與馬克思主義(者)有所區別,但是應該保持友好與交談的關係。

作者/劉錦昌(輔大神學碩士,本院哲學、基督教神學講師)

本文摘錄自天主教耶穌會的《社會正義理論和實踐》

 

Fr. Arrupe in Hiroshima in 1945
雅魯培神父於廣島,1945

編按

伯鐸.雅魯培神父, Pedro Arrupe, (1907-1991), 西班牙籍耶穌會士,曾任耶穌會總會長。 雅魯培神父出生於西班牙的 Basque 省 (第二位出生於Basque 省的總會長; 第一位是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 。 1927年加入耶穌會,1936年於荷蘭晉鐸,晉鐸後繼續醫科學業並獲得醫學倫理學位。1938年奉派至日本服務。1945年8月原子彈摧毀廣島時,雅魯培神父正在廣島;他率領初學修士不遺餘力地救助傷患,並把初學院改成一座臨時醫院。

1965年,被選為耶穌會第廿八任總會長。他是位能鼓舞和啓發人的領袖,且因著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推動及影響,而被人們廣泛地尊為耶穌會的「再創者」。

雅魯培神父的一生中從未缺乏十字架的磨練,但這就是他與耶穌基督一同經歷的過程,生命最後的患病期間,對他而言,反而是「一切」與耶穌基督合而為一的時刻。

雅魯培神父精通數國語言,足跡遍及世界各大洲,是一位「愈顯主榮」的忠僕’,並且豐富地活出「耶穌夥伴」的生命。

在1981年8月6日,雅魯培神父路過泰國首都曼谷時講了下面的幾句話,一回到羅馬機場,他腦溢血,因此他當時在泰國所講的話,就成為他以總會長身份講的最後幾句話,而他的這些話正是耶穌會士的最佳寫照。

我們耶穌會士並非人們所說的那樣壞,也不是人們所想的那麼好。

不,我們是平凡的人;就是說,我們不是天才。

天才,耶穌會內是有的,不過很少。

好久以前,有人說過:耶穌會士的偉大在於按部就班把一批批平凡的人培育成有用之才。

你們之間是否有自以為天才的人?我想不至於!但是團結呢?那就是重要的事了。

我們靈修同一心願:共同獻身於基督。

依納爵心目中,我們的優越不在智力層次。

固然智力層次要優越,但我們要優越在獻身精神上。

--Fr.Arru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