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士和為貴神父的新書發表會於2020年11月7日下午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舉行,這是「耕莘文教基金會」與「我為人人協會」合辦《耶穌會士在台福傳口述歷史計畫》的第十一本書,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新書在發表時,書中主角已不在世、不能親臨為讀者簽書的一本。
和為貴神父在今年三月9日回歸父家,由於當時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許多愛戴和神父的教友無法親赴教堂,參與殯葬彌撒,為神父送別,因此這次新書發表會,吸引許多人共襄盛舉,藉此追思感念神父的恩澤。
依納爵基督生活團團員林守玫表示:早在幾年前,基督生活團就曾詢問和神父是否願意出書,當時,神父以一貫的表情聳聳肩、皺皺眉、搖搖頭,他自認不是高知名度的神父,不值得他人花費時間精力,還要砍倒不少樹木為他出一本可能沒有廣大讀者的書。直到2019年,和神父因罹患膽管癌,體力精神大幅衰退,基督生活團團員驚覺可能時日不多,適逢多名團員剛退休或半退休,因此再次勸說神父,並將這件事當成團體的階段性使命,合力完成。「與其說是和神父願意出書,不如說他願意為我們而出書。」林守玫感嘆的說。
這本書從去年八月開始,每個月進行一到兩次訪問,直到12月底,和神父住院為止,神父口述的部分從他出生到前往高雄工作,這部分正好是大多數人都還不太認識神父的階段,在高雄之後,則由許多教友、團員、神學院的學生等等,寫下他們追憶與和神父相處的點點滴滴,藉著這些記憶拼圖,補足了神父沒有道出的下半部生命樂章。
新書發表會時,主辦單位特別邀請與和神父經常接觸、關係緊密的耶穌會士詹德隆神父與穆宏志神父、耶穌孝女會胡淑琴修女、仁慈聖母傳教會尹美琪修女。四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談和為貴神父,讓讀者對和神父有更多方位的認識。
詹德隆神父分享說,和神父處事低調、凡事包容、很有組織能力。他們兩人曾在羅馬同窗攻讀心理學研究所,當時課業重、壓力大,因為語言之故,偷偷互換要實習輔導的病人,解決了困難。學成後,回到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工作,成立培育中心,運用在羅馬所學,協助信友分辨聖召及推動心理成長。詹神父並說,和神父深具望德,他在病重階段仍以平常心面對疾苦與死亡,完全接受天主的旨意。和神父還曾向他說夢見躺在天主的懷抱中。
耶穌孝女會胡淑琴修女與和神父是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同事、曾合編過心理與靈性整合的書籍,兩人情誼深厚,胡修女說,在翻譯編寫和神父的著作時發現,和神父所有的資料都註明出處,是一個相當嚴謹的學者。與和神父來往中,感到和神父是是一個很真誠的人,他善於用故事來啟發人,每當胡修女帶著困擾及不滿向和神父傾訴時,和神父總是分享自己的故事,而不是教導;這些故事不僅讓人豁然開朗,更使人銘記在心,久久不忘。
穆宏志神父與和為貴神父是西班牙老鄉,兩人個性迥然不同,卻是哥倆好,感情深厚,倆人都喜歡足球,穆神父自嘲踢足球不是普通的差。有一年,在新竹念中文的耶穌會修士與在神學院讀書的耶穌會修士比賽足球,穆神父從和神父那兒搶到球,踢給自己的隊友進球得分,至今難忘。穆神父說,和神父是他的良師益友,偶爾會提醒他對事情的反應不要太激烈,要保持平靜。後來兩人都在羅馬念書,常在一起打牌,不過,輸牌的總是穆神父,穆神父就很生氣,因為自認牌技不比和神父差,只是運氣總是不好,於是和神父就說,假如你不高興,你先安靜一下,然後說一說為什麼不高興(Speak out. Don’t act out.)
仁慈聖母傳教會尹美琪修女回想起40年前,她剛發完初願,接管女生宿舍及基督生活團,時常體會到學生及團員的困惑,也是自己想諮詢的問題,於是將問題包裝了一下,請教和神父教導如何祈禱,和神父回答說:「我不會教妳祈禱,但我會幫助妳認識自己,一旦認識自己後,妳的祈禱及與天主的關係會改變。」一語打破尹修女一些神修上的迷思,開始做個血肉之人。
尹修女也應主辦方邀請,介紹新書,分享新書封面上和神父行走祈禱的照片,讓她想起一座聖依納爵的雕像〈,〉,雖然神父常是坐在晤談室,但是他忘我地聆聽和默觀每個渴慕上主的人靈,這些被聆聽、被主愛澆灌後的心田,回到生活中必然有新的行動產生。
和神父與許多人建立了真誠深刻的關係,因此,書中人對他有各種不同的稱謂:神師、善牧、兄弟、朋友、老師、同學、父親等,這些關係讓人想起天主顯示世人的不同面向,誠如聖十字若望曾說:「經由人間有限的關係,可以洞察天人之間無限的愛。」亦如大德蘭所說:「領受了恩寵,又覺察明白所領受的恩寵,同時能解說恩寵。」和神父才得以幫助這麼多的人。
新書除了紀錄和神父口述內容,另外,有許多基督生活團團員及和神父的故交老友撰述與和神父相處的所見所聞,尤其是與和神父的談話、牧靈輔導等故事,娓娓道來,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