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ssump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在耶路撒冷與白冷之間的啓迪瑪(Kathisma),相傳是聖母臨近產期與若瑟赴白冷登記途中曾歇息的地方,在厄弗所大公會議(431年)之前,該地已在八月十五日慶祝「瑪利亞天主之母」節,誦讀有關耶穌誕生的福音(路二:1-7),說明了聖母敬禮的背景是以救恩史基督奧蹟為主流。
厄弗所大公會議基於肯定耶穌是真天主又是真人,宣認瑪利亞為天主之母的信理。此後聖母敬禮便在各地蓬勃發展起來。
約於第五世紀末期,耶路撒冷也在八月十五日慶祝「天主之母」節,不過地點是在革責瑪尼山園附近,相傳為聖母墓地所在之處舉行,且在其上築有聖堂。
於是,八月十五日原為天主之母節,在耶路撒冷漸漸變成為「聖母安眠節」。莫理斯皇帝(Maurice)在位期間(582-602),將此慶節引申到他所轄治的範圍。
聖母安眠節在七世紀傳入羅馬,教宗息澤伍一世(Sergius I,687-701)加上遊行慶祝,七五零年受法國影響的羅馬禮書稱之為「瑪利亞蒙召升天節」。但經文內容乃一般紀念聖母的通用經文而已。
實際上聖母去世升天的史料並不詳盡,出現在五世紀的一本偽經「童貞瑪利亞升天錄」始有聖母去世,及身體靈魂一齊升天的描述,其後的教父則在講道中屢有提及,尤其是若望‧達瑪森(+749)更將之發揚光大。
到第七至第八世紀時,羅馬額我略禮書在彌撒遊行前的經文闡釋了「聖母蒙召升天」的思想:「主啊!今天為我們是可敬的節日,天主聖母在這天接受了暫時的死亡;你的聖子、我們的主由她誕生,
所以她不能被死亡的鎖鏈所困擾。」
中世紀時期,有關聖母肉身是否升天有不同的見解,偽熱羅尼莫書信謂聖母身體不朽,但是否已升天則緘口不言,偽奧斯定訓導錄及烏蘇阿殉道錄認為聖母屍體下落不得而知,不願把傳奇予以肯定。
許多隱修院及公共祈禱都採用烏蘇阿殉道錄,而偽熱羅尼莫書信則被列入日課經裡。
持相反說法的,是十二世紀託名奧斯定的一篇論著,依據理性相信聖母身靈升天。此意見在十三世紀後被士林學派神學家接納。
聖多瑪斯認為出於土而歸於土的咒詛不牽涉瑪利亞,因為她靈魂肉身一起蒙召升天。這意見歷經若干爭辯之後,至教宗本篤十四世(1740-1758)宣佈瑪利亞升天為可靠意見,一九四六年教宗庇護十二徵詢全球主教的意見,在幾乎一致同意下,
遂於一九五零年,頒定「童貞瑪利亞靈魂肉身蒙召升到天國的榮耀」為信理。
歷史上此一爭論的重點不在瑪利亞是否蒙召升天,而在她的肉身是否也升天;這爭論的基礎是靈肉二元說,倘若我們採用另外的(或聖經的)人學觀點,則這些爭論也許不存在。
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聖母蒙召升天節的頌謝詞說明了聖母蒙召升天的教會性及末世意義:「童貞瑪利亞今日蒙召升天,是你教會要達到圓滿境界的開端和形象,也是你子民在人生旅途中,確切希望和安慰的憑證。」
故此,聖母蒙召升天給我們揭示了基督逾越奧蹟在人身上的最完美效果,鼓勵我們去分享聖母所達到的光榮,一如在集禱經所謂:「祢賜給了祢聖子之母靈魂肉身天國的光榮,願我們也以天國為人生目標,得與她同享榮福。」
教宗庇護十二世 (A.D.1950) 欽定『聖母升天』為信理。
聖母升天啟示了人類獲得救恩的最終目標和完滿的境況。耶穌的復活、升天,是要將這物質世界全部納入天主氛圍的幅度之中,徹底地將敗壞的肉身,植入了不腐朽的可能性,人如與救恩合作, 便能分享天主永遠的生命, 塵世之路成了邁向天國旅程的一部份。聖母藉信仰產生了耶穌,她代表全人類接納了天主的救恩,分沾天主永恆的生命,事實上聖母預早到達了一個完滿點,這是一個恩惠,因為她的肉身早已達到無罪境 界中,死亡是物質的結束、瓦解,為要變成另一個新的形態存在,聖母升天是人類得救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