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志榮神父

我們追蹤保祿行程的第12天,6月25日,早餐後,由布爾薩的旅館出發,乘一路載送我們的HIS(Highest International Standart)德國大旅遊車,馳向伊斯坦布爾(伊斯坦堡)。當初到達土耳其時,我們在此轉乘國內航線飛往南部的Adana,先看附近的保祿出生地塔爾索,然後逐步往北參訪,今天已到最後一站。

土耳其第一大城,伊斯坦堡

這座城裡最值得看的是聖索菲亞大教堂,與我們在尼西亞看過的大堂同名(Hagia Sophia)。大堂約有1500年的歷史,前916年是教堂,接下來的481年是清真寺,今天是博物館。教堂的第一期源自君斯坦丁大帝(一世312-337),當時的名稱是Megali Ekklesia(大教堂),可惜毀於404年的一場大火。戴我多肖二世皇帝(Theodosius II 408-450)予以重建,而於415年啟用。大堂採宮殿式(Basilica),大圓頂用木頭,四壁用石頭砌成。猶斯弟年皇帝一世(527-565)第5年(532),大殿在一次暴動中又被焚毀。同年猶斯弟年皇帝決定建造一座更大的聖殿來代替。

這第三座大殿的建造廣採各種建材:厄弗所阿爾得米神廟的石柱,瑪爾馬拉海島及非洲的多種大理石,及其他許多古城留下的各樣石頭。結果,新大殿的特色是盡量少用木頭,而以多種石頭代替。大殿於532年始建,537年完工,以其規模之大,用材之精,實在是極短的時間。很幸運的,這座大殿終於存留下來,我們拜訪的就是537年完工的大殿,雖然許多裝飾是後來慢慢加添的。傳說猶斯弟年皇帝曾作一夢,夢見聖殿祝聖日,他深深感謝天主而激動地喊出:「撒落滿呀!這座聖殿比你耶路撒冷的大殿還要偉大輝煌!」

大殿的主要結構是中間的大圓頂,高度55米,直徑31×32米。圓頂的重量由東西兩面較低的半圓高頂來支撐。至於南北兩面則由加強的基礎來負擔,較晚大殿變為清真寺時,四角加建的高大宣禮塔(minaret),也有支持大圓頂重量的作用。當然,真正負起支撐整座大殿重量的,還要靠107根大石柱,地面一層40根,上面一層67根。其中8根斑岩大理石石柱(marble porphery columns)由厄弗所運來,是阿爾得米廟的遺物。另外8根深紅色石柱(porphery crimson columns)則由埃及的一座神殿運來。柱角及地面舖的白色大理石是瑪爾馬拉海島的出產。

大殿北面前廊有一斜坡,彎彎曲曲走上第四層樓,到達展覽廳。左邊靠北是皇帝廳,靠南是皇后廳,昔日宗教禮儀進行時,她由此觀禮。我們上到這裡,看半圓殿頂的彩色馬賽客的聖母和耶穌像及下面的石柱都特別清楚。廳中展覽的畫面是君斯坦丁、猶斯弟年等皇帝向基督奉獻他們所建造的聖殿。教會史中,前八屆大公會議一半是在此召開的。此外尤其重要的,是1054年的東西方教會大分裂,就是在此發生。可悲的是羅馬派來的教宗代表和君士坦丁主教並未見面,而互相絕罰。這一局勢直到1964年初,教宗保祿六世在耶路撒冷與君士坦丁宗主教阿特納哥拉擁抱才改善。不久後,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取消了互相的絕罰。

 

小字典宗主教

宗主教(希臘語:Πατριάρχης;拉丁語:Patriarcha),東正教在中文傳統上習慣翻譯為牧首,是實施主教制度的基督教宗派的一種神職人員職稱。

最初,宗主教是一位作為家父(pater familias)對某個擴展家庭行使專制的權力的男人。該種由年長男性對家庭進行支配的體系被稱為父權(patriarchy)(Πατριάρχης)。這是一個希臘文詞彙,由πατήρ (pater,意為「父親」)和ἄρχων (archon,意為領導leader,首領chief,統治者ruler,國王king,等等)

亞伯拉罕,以撒,以及雅各被提及為三位以色列人的族長(patriarch,天主教中文譯譯法,或為「聖祖」),而他們生活的時期即被稱為「族長時代」(Patriarchal Age)。它最初是在聖經的七十士譯本中獲得了其宗教上的含義[1]。

該詞主要具有特殊的教會的多種含義。特別是,東正教會、羅馬天主教會(高於大總主教(Major Archbishop)和首席主教(primate))、東方亞述教會中最高等級的主教均稱為「patriarchs」。此位patriarch的辦公地以及教會的征役(由一個或更多的教省組成,儘管在他自己的(總)教區之外他經常沒有可實施之司法權)被稱為「宗主教區」(patriarchate)。從歷史上說,宗主教可能經常是一個充當行政長官(Ethnarch)的合理人選,後者可在一個信奉其他教義的國家或帝國內代表由其宗教團體所形成的社區(如在鄂圖曼帝國內的基督徒)。

宗主教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的主教的稱號,他們的威望和權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其中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安條克、耶路撒冷等五個首要主教所領導的教會,又合稱為「五大宗主教區」(Pentarchy;亦稱為「五牧首聯合治理教會」)。當羅馬天主教會和東正教會分裂時,羅馬的宗主教成為天主教的教宗,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為東正教普世宗主教。現今在世界許多地方都可以發現一至數名宗主教/牧首,特別是在歷史形成的宗教中心更是如此,比如亞歷山大宗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