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會內工作與生活多年,我發現多數我遇到的人都是誠實的、積極投身的,且多數時候會散發出信仰的正能量。大部分積極參與教會的弟兄姊妹都不是偽君子。然而,在教會生活中最讓我不安的,是我們中很多的人生活充滿了怨懟、憤怒、嚴苛、批判,特別在那些我們積極擁抱的價值觀上。
這個狀況首先由盧雲神父提出來。他很難過地說,他在教會及牧靈現場真的遇到很多易怒、常常抱怨、懷抱理想主義的人。好像在教會中,每個人都會為了某件事情而生氣。更嚴重的是,在教會中,我們太容易將自己的憤怒以先知之名合理化,把它當成是對真理與道德的熱忱表現。
這些人的邏輯是這樣的:正因為我真的很在意某個道德的、教會訓導的、或正義的議題,所以我難免會變得有些神經質、憤怒、自以為是、嚴苛地評斷人。而且這些教義或道德的議題非常重要,我因著堅持這些真理而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易怒和苛刻也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了。
所以藉著給它一件先知的外衣,我們將自己的憤怒合理化,把自己當作天主、真理和道德的戰士。而事實上,我們是在抗拒面對我們內在的創傷、不安,與恐懼。因此,即使整個教會都是由和我們一樣,真誠地想要活出耶穌的福音,努力地跟隨耶穌基督的弟兄姊妹所組成,我們眼中看到的仍然是「罪人」、「危險的相對主義者」、「新世紀的異教徒」、「宗教怪咖」,還有許多「迷失的靈魂」。但我們從來沒有好好看看,這些對人的判斷又對我們的靈魂健康,對我們的門徒身份造成了什麼影響。
大家不要誤會我的意思。真理並非相對的,道德議題也很重要,而正確的真理與適當的道德,就像被敵人包圍的王國一樣,需要被悍衛。可是,並非所有的道德判斷或教會教導都有相等的重要性。
但那些沒有被別人放在首要地位的真理,卻給了我們一個藉口,合理化我們的憤怒。我們必須悍衛真理,悍衛那些沒法保護自己的人們,並且擁護教會的傳統。但是正確的真理與道德並沒有讓我們成為耶穌的門徒。那什麼才能呢?
使我們成為耶穌真正門徒的方式,是在祂的聖神內生活。而且這不是一個模糊、不具體的抽象概念。如果一個人想要找到一個辨別基督徒的公式,他就該去看看迦拉達人書第五章。在那裡面,聖保祿告訴我們,我們可以依照肉性生活,也可以依照聖神生活。
當我們生活在憤怒、怨懟、判斷近人、黨爭、及拒絕寬恕中,我們就是靠著肉性生活。當這些充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就不能欺騙自己,說自己在聖神內生活了。
相反地,當我們的生活充滿了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時,我們就生活在聖神內。如果這些特質不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我們就不該繼續幻想自己是生活在聖神內,即使我們對真理、教義,及正義充滿熱忱。
接下來我要說得有點殘酷,但或許不說更殘酷:有時候我在那些一位論者(Unitarian)、新世紀信徒、巴哈伊(Baha’i)教教徒身上,比我們教會中很多對教會與道德議題採取堅定立場–那份確信中卻充滿嚴苛與怨懟–的信徒身上,看到更多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和溫和的果實。如果我能夠選擇我的近人,甚至,選擇和我一起分享永生的人,這個自由有時會讓我內心衝突不已:誰才是我真正的信仰伙伴?是那些為了耶穌、為了達成目標,憤怒的狂熱份子?或是那些被視為立場模糊或新世紀異端的溫柔靈魂?在末世來到時,誰才是真正的基督徒?
我想,我們需要更留意自己對其他宗教及道德觀點憤怒、嚴苛、排斥、及輕蔑的態度。如同美國詩人多馬斯・艾略特(T. S. Elliot)所說的:最後的誘惑,同時也是最大的背叛,就是為了錯誤的原因去做對的事。我們可以繼續自己對真理及道德的堅持。但我們對那些不和我們同一掛者的憤怒及嚴苛,卻會使我們被排除在天父的家門外,如同耶穌的比喻中,那個蕩子的哥哥一樣,對天主的仁慈及那些被仁慈對待的人,充滿怨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