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42221_697740143922027_7698652457726902272_o

過兩年又三個月的孕育,耶穌會士王秉鈞神父的口述歷史終於出版了,書名《傳教士的情懷》。

 有幸執筆記錄王神父的傳教士生涯,是天主給我的恩典,當然也要感謝策劃出版事宜的張帆人教授的信任和大膽啟用。

 二O一六年農曆年後,我和王神父溝通訪談事,因為都忙,就約定每周二晚間七時卅分進行兩小時的訪談。三月八日第一次訪談時,神父帶來兩大本相簿,讓我先看照片認識他的家鄉,並以浮光掠影的方式概述了出生背景、矢志修道、決意當傳教土及來台灣的經過,幫助我勾勒出一幅動畫,對他的一生有個初步了解。

 和王神父的周二之約自此展開,下班後簡單在便利商店買個餐點,就趕往聖家堂聽神父說故事,那是我一周最期待最快樂的時光。

幾次訪談後,我赫然發現王神父記憶力驚人,條理分明、非常會說故事,不但童年往事如數家珍,從小學到中學、修道院以至來台學國語及傳教的過程、每個環節接觸的人,包括生活細節,都記得非常清楚。

 跟著王神父的回憶敘述,和一張張照片實景,我似也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了神父的故居Velletri,彷彿看到那一大片的葡萄園,唸書的小學及大修院、初學院….。

我完全融入神父的故事裡,腦海裡浮現一個十歲就立下心願要做神父,時而又調皮捉弄教老師的俊秀小男孩,對照眼前這位年過七旬,來台奉獻超過半世紀,還因在聖周的濯足禮中,因為教友洗腳傷了腰椎,穿戴著背架的老神父,不油然的感動莫明。

 王神父的學習力驚人,不但中文流利,以中文出過一本書「落實的愛」,他還會說台語及客語,讓出生在台灣的我都自嘆弗如,當年來台前王神父奉命先到泰國、越南及馬尼拉探視在遠東地區的耶穌會士,在馬尼拉停留半年學習英語,這半年的學習讓來台後的他,還因此成為內思工校的英語老師。王神父對於中文文字的深入,也令我折服,每周整理的文稿讀給他聽時,對於我的用字遣詞他不是照單全收,不時會提出意見,不夠婉轉的用詞,都建議改掉。

 本來書中有段神父提及在輔大神學院唸書時,神學院組成一隻足球隊的往事,神父說當時神學院長官不准修士穿短褲踢球,理由是怕那些高又帥的外國修士,被來看球的輔大女學生拐跑了,但後來定稿時我發現這段文字失蹤了,問神父原因,他說記憶有誤,那是在大修院的事,可是大修院裡不會有女學生來看球啊,想必是神父覺得不妥才刪除,此可見王神父的謹慎。

「傳教士的情懷」記錄了王神父一生,成長的心歷路成、求學經過、在台五十多年服務過的地方、赴美進修等。王神父任職過的堂口,教友無不懷念他,當年初調高雄善導堂時,他為了及早認識堂區教友,還充當一個月的幼稚園娃娃車司機,藉著接送小朋友而進一步認識家長,從善導堂派往台北聖家堂時,教友們特包了二部遊覽車,依依不捨的護送王神父北上,特別交待傳協會「我們把王神父交給你們了(聖家堂),你們要好好照顧他。」

 從二O一六年三月到七月,我們的周二之約幾無中斷。同年六月底,王神父有天跟我說,可能會被調往台南耶穌聖心堂,我當下祈禱「不要吧」,訪談已近尾聲,若神父他調會影響後續的進行。不過要來的還是來了,八月七日王神父告別聖家堂,轉赴台南聖心堂。聖家堂中青會不捨神父獨自赴任,也包了遊覽車一路護送到台南。

 未完成的部分,本來我想利用假日南下,但王神父非常體貼不勞我南下,都是他利用來台北洽事之機和我在聖家堂碰面,繼續未完成的功課,如果神父晚一個月他調,這本書應可在2016年出版,如今看來這一切都是天主的聖意,因今年欣逢王神父八十大壽,趕在台南耶穌聖心堂建堂五十周年六月付梓,既可為堂慶錦上添花亦可做為神父八十大壽的獻禮,這不是天主的巧妙安排又是什麼。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天主聖神的帶領,期間雖因神父他調而延宕,但一切都是那麼順利,聽王神父說故事的那幾個月,我受益良多,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典範,和傳教士的無我。

 今年一月王神父如願受頒中華民國身份證,成為中華民國國民,當年在耶穌會初學院唸書時,一心要來台傳教的王修士,曾為了會院會否派他來台灣而焦慮不安,而今他己在台灣居住了五十四個年頭,早已是國人的一份子了。

由王神父分在台南、台北兩地的新書發表會,不難看出他的人氣,他對教友沒有大小眼,不分身分地位都出自內心關懷。此次王神父北上,隱約還看到他穿著背架,走路也愈見蹣跚,很是心疼,他的腰傷迄今未癒,祈願天主祝福他身體健康,繼續帶領台灣的羊回歸主棧。

作者/聖家堂 劉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