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又叫過群眾來,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聽我,且要明白!
不是從人外面進入他內的,能污穢人,而是從人裡面出來的,才污穢人。
凡有耳聽的,聽罷!」
耶穌離開群眾,回到家裡,他的門徒便問他這比喻的意義。
耶穌就給他們說:「怎麼,連你們也不明白嗎﹖你們不曉得:凡從外面進入人內的,不能使人污穢,
因為進不到他的心,但到他的肚腹內, 再排泄到廁所裡去嗎﹖」──他這是說一切食物是潔淨的。
耶穌又說:「凡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使人污穢,
因為從裡面,從人心裡出來的是些惡念、邪淫、盜竊、兇殺、
姦淫、貪吝、毒辣、詭詐、放蕩、嫉妒、譭謗、驕傲、愚妄:
這一切惡事,都是從內裡出來的,並且使人污穢。」

需要靈感

  • 耶穌再次提醒我們要反對維持外在形象的行為。相反地,真正重要的是內在的動機; 那往往不是外在的「好的行為」,而是促使我這樣做的理由。
  • 這些行為本身就像身體的排泄一樣無關緊要。但是,相較之下,重要的是,指導這些行為的是怎樣的內心活動呢?我必須隨時準備好去審視這些行為背後的意圖。
  • 看來在耶穌的時代,有些人可以極仔細地研究哪些食物是“潔淨的”,但是他們卻沒有檢驗自己對犯罪,狡猾,驕傲恣意的想望。
  • 耶穌宣佈:「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瑪 5:8)相較之下,禮儀形式的嚴謹和純度,幾乎沒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