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又出去,到了海邊,群眾都到他跟前,他便教訓他們。

當他前行時,看見阿耳斐的兒子肋未坐在稅關上,便向他說:「你跟隨我罷!」肋未就起來跟隨了耶穌

當耶穌在肋未家中坐席的時候,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席,因為已有許多人跟隨了他。

法利塞黨的經師看見耶穌與罪人和稅吏一起吃飯,就對他的門徒說:「怎麼, 他與罪人和稅吏一起吃喝﹖」

耶穌聽了,就對他們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 」

 

 

需要靈感

耶穌對肋味的招叫來得相當突然(當他在工作之時),而肋未欣然回應。確實,肋未高興得在他家中設宴款待耶穌和祂的門徒,他也邀請自己的一些朋友。至此一切都很好,問題是肋未是稅金和通行費的收取員,而他的朋友們是同事,也是稅吏和其他的「罪人」。所有這些人在猶太社會之中都被鄙視並被邊緣化,在社會上和宗教上都一樣。耶穌跟他們在一起做什麼呢?經師們對他們所見的表示強烈不滿,他們也向耶穌的門徒表達他們的不悅。

整個故事使人意識到今天福音故事結尾那引人注意的聲明,耶穌來「不是為召叫義人而是為召叫罪人」。陪伴「罪人」非但不是耶穌要避開的處境,反而正是祂在尋求的,他們正是最需要祂治癒的人。這教導適用於今天的教會、我們的堂區、工作場所以及家庭。我們能接納別人到什麼程度呢?我們若在肋味的筵席中會感到自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