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的過年傳說相比,那經受考驗,期待救贖的以色列人,不正像受到怪獸的危害,並渴望平安和幸福的人們嗎?而耶穌就像那位智者,三次擊退了怪獸–惡魔,把平安和幸福帶給了人們,使他們可以過上”恩慈之年”。正如中國人在過年時要祭祖,耶穌在曠野裡也”祭”過祖:作為第二亞當,耶穌同樣經受了第一亞當所經受過的誘惑,但他勝利了;作為法律和先知的成全者,他也在曠野裡度過四十晝夜,就像梅瑟曾為領受天主的法律在西乃山上等了四十晝夜(出24:18),厄裡亞為與天主相遇亦走了四十晝夜(列上19:8)那樣,但耶穌超越了他們。因此,耶穌的”祭祖”不僅僅是慎終追遠,還是繼往開來。我們基督徒也應該把這層新意賦在祭祖行為上。
四旬期的意義就取自耶穌的曠野生活,我們可用一個詞來概括:辭舊迎新。辭舊,就是要悔改,要在物性、靈性和超性上”過年”–戰勝魔鬼,不順從它的誤導。那位幫助人們過年的智者用春聯、炮竹和燈籠打退了年,教會傳統也留給我們三件可以戰勝魔鬼和欲望和法寶,即祈禱、禁食和施捨。祈禱讓我們不崇拜世物,而只朝拜唯一真神;禁食讓我們不貪婪世物,而只注意終極福樂,施捨讓我們不佔有世物,而只傾心愛的天國。全心歸向上主,這就是我們基督徒應有的”拜天”行為;全心關愛他人,這就是我們基督徒應有的”拜年”行為–我們的愛就是帶給別人最好的祝福。
迎新,就是要開始度”恩慈之年”,滿懷被救贖的喜樂和希望,以屬於上主的身心來準備同基督一起”逾越”,一起復活。教會把四旬期作為慕道期,就是為突出這層辭舊迎新的意義。慕道者在這段時期裡要通過認識真道和死於舊我來準備洗禮。而借著洗禮,他們會同基督一起復活,會成為新人–天主的子女,並會進入教會–充滿恩寵的福地。那將是個教會的新舊成員團聚在基督內的歡樂時刻。是的,四旬期與復活期是密不可分的,就像辭舊和迎新是密不可分的一樣。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5年的四旬期文告裡這樣解釋二者的關係:”四旬期為我們勾劃出一個靈修之旅,讓我們好好預備再次經歷基督死亡與復活的奧跡。”所以,四旬期的悔改氣氛,不應該剝奪復活期賦予它的喜樂和希望的特徵。只有如此,四旬期與春節才會和諧;只有如此,我們中國基督徒才既能保持中國文化,又能活出基督信仰。
本文轉載自天主教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