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聖瑪加利大堂(St. Margaret Mary’s Church)編輯群曾在過去兩期分別帶大家到訪過「修院」--聖召陶成的道場和「堂區」--神父體會天國的團體。這次,編輯群將與大家一起到「家庭」和「學校」,體驗兩者與培育「聖召」的密切關係。在家庭和學校當中,我們且看「父親」-家父、神父、和天父為子女所獻出美善的一切,透過天人合一的奧蹟,成全子女邁向「聖召」之路。

就讓我們介紹這次專訪的兩位「父親」:本堂教友周樹輝先生(下稱「周父」),周守仁神父的父親;以及本堂區的周守仁神父(下稱「周神父」),耶穌會神父、香港及九龍華仁書院校監,於二零零六年取得哈佛大學的教育博士學位。周媽媽也在旁陪伴他們接受訪問。

「聖召」培育建基於家庭、學校的價值觀

周神父自小已與天主教華仁書院結緣,源於父親為小孩們選擇了這所學校。周父細說當年:「我當時聽說華仁很注重學生在『德育』方面的培養,於是在我買第一間房子時,就選擇搬到學校附近,方便孩子們讀小學和中學。」父親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就是如此堅決。年輕時的周神父已有一顆樂於助人的熱心,父母給他的一些零用錢,他都全用來幫助別人。周父心想,如果日後將自已的小生意給兒子打理,一定會變成善慈善機構。對於兒子的這顆心,做生意的父親倒是沒有反感,也沒有為孩子建構做生意的價值觀,反而謙虛感恩地說:「我沒有教他的,這真是天主降福給他!」這顆洞察別人需要、犧牲自我的小種子就在這家庭慢慢發芽!

周神父與父母合影近照長大後的守仁當上了神父,也擔當學校的校監,成為了天主子女的在世「代父」,也在學校肩負教育下一代的重任。研究道德教育的周神父認為:「聖召」的培育是從價值觀開始,透過學校的德育,學生領悟到一份為人犧牲的精神。周神父勉勵學生說:「大家要有奮鬥心,不是『鬥心』,不是與人鬥得你死我活,而是自己要使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做得更好,也要有一份幫助人的心,暫時放下自我、日後再能追上的胸襟。」周神父也提到耶穌會的理念:「我們所做的是虛空自已、承行主旨、愈顯主榮。九十年前的香港,教育貧乏,耶穌會以自身的能力為這些窮困的華人辦學。神父們不單只是自己祈禱,而是要去幫人。」

對「聖召」的領會源於與神父的一份關係

對學生來說,「聖召」是抽象的。怎樣可讓學生領會「聖召」?周神父解釋說:「學生要在學校或堂區透過與神父(修女或修士)的一份經歷才能領會『聖召』,否則學校培育『聖召』只限於空談。」

原來,周神父年青時也遇到曾感動他的兩位華仁神父。他訴說:「我讀中學時身體健康出了問題,要經常服藥,影響了集中力和記性,成績幾乎都是『吊車尾』。由於在讀書方面得不到滿足感,我便轉去參與很多課外活動,而我都做得頗為出色。可惜,我的學業成績就更加糟糕了!當時,父母和師兄們都說這樣不行喔!一些老師的眼神都表達他們對我的不接受。雖然這是出於對我的躭心,但當時年輕的我又沒有「受教」的心。」周神父那時的處境真不好受!

周神父續說:「不過,當時的 Fr. McGaley,S.J. 和 Fr. Brosnan,S.J. 真的對我很好,沒有看不起我,反而肯定我的能力,給我一份尊重。我心想,將來我離開華仁,我有信心在讀書方面重新振作。後來,我到了美國讀書,就真的加倍努力。」他衷心地說:「我也十分感激父母,我讀書成績這麼差,他們仍然在身邊支持我,從未放棄過我。」在旁的父母異口同聲說:「當時您有病嘛!」這一句話盡顯父母親對周神父同心的愛意和體諒!

周父領受聖神,場面備感溫馨天父的召叫

家中的父親和學校的神父為守仁日後的成長打了一劑「強心針」,身心強壯起來。但是,成為神父是天主的工程,是天人合一的奧蹟。那麼,天父又怎樣召叫他呢?

「心之所歸」-- 周神父如此描述他個人對「聖召」的體會,是心知自已所屬的歸宿。原來,天父早已為他預備地方。周神父回憶說:「進了大學後,每逢星期日到教堂,我覺得好平安,感覺到祭台是我的地方,我不能否定自己這種強烈感覺。」回應聖召就是要忠於真心的自己。

周神父覺得天父一直陪伴、保守他。天父是慈悲大愛的神,衪希望我們活得開心。周神父說:「透過聖依納爵的神操,我感到自己先被愛,然後反省自己的罪和不足。我跌倒了,但因為這份肯定,我再有能力往前行。在法國的一次朝聖體驗中,我們走了廿一天,每晚都要敲門找地方借宿。我們手上的錢只夠買吃的,當然不可能找旅館、也不能找聖堂。只有一晚找不到地方,我們甚至連「養雞場」都睡過。這次的經驗,我相信天父一直在照顧我,衪跟我好親近;而耶穌基督是我的夥伴,而我也是衪的夥伴,祂也是我的主。」

回應「聖召」全賴家父的一鎚定案

當周神父想要入修會做神父時,他在明尼蘇達州的二月底冬天寫了一封長達十一頁紙的信給父親和家人。這封信在預計的日期內到了父親的手中,果然在當晚接到他的來電。周神父回憶說:「他第一句問我,您應該知道我為什麼打電話來?那邊的天氣怎樣?我說好冷呀!真的從心裡面凍出來啊!他說:『周守仁,您都那麼大了,又讀了那麼多書,都知道自已應該怎麼做。在理性上,我是可以接受;心中當然有些難過。』我當時蹲在地上,感謝天主!我釋放了!我感激天主給了我這位父親﹗我也感激母親、弟妹對我的支持和關顧。」

一鎚定案,原來父親已在富有中國傳統思想的家庭中為兒子「修直道路」。周神父說:「父親說不打算告訴爺爺,因他的思想很傳統,又年老了。至於奶奶呢?『他說:我會跟她講。』」就是如此,這位父親已承擔了周神父的重擔,讓兒子輕裝上路。周媽媽在旁說:「我都忘記了,當時只好接受。」周父補充說:「不願意只是短暫的。我做生意結識了很多外地朋友,他們認為有兒子做神父是家中的福份。」

IMG-20150822-WA0047結語

時間過得很快,周神父入修會至今已有二十五年。回想過去,父母一直支持他。周媽媽說:「現在,他在星期日有空時都會回來吃飯。」此時此刻,周父煜煜有神地說:「他這個人,在外國多年生活,天氣很冷,上學路途又遠,他自己從沒有自己的車;一個麵包可當一餐,最喜歡吃薑蔥撈麵。我認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他當之無愧。他做神父就最適合!我都覺得是正確的,如果我拒絕他, 就是我不對。他今天成為神父,又是兩所華仁書院的校監,是我的驕傲。」我們再次感到父母親對周神父無限的支持。

周神父共勉說:「我身為神父,要進入年青人的經驗,明白他們怎樣看世界、看生命,激發他們慷慨的心。要讓年青人看到神父、修女、修士都是人。但是,我們都是有理想的人。現今世界以功利和金錢為主,年青人的理想很多時候受到了限制。我希望年青人多些接觸生命,例如在學校透過社會服務去幫助他人,體驗到自己的幸福和生命的意義,以及多些做夢。神父為他們的心準備空間去接受「聖召」。其餘的…就是靠天主的恩賜了!」

訪問:亞拔/Connie 撰文:Connie 攝影:亞 sa

特別感謝 香港聖瑪加利大堂(St. Margaret Mary’s Church) 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