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社會系創始人之一郝繼隆神父(右一) Father O'Hara,S.J. 與閻振興校長(右三)於1978台大運動會
台大社會系創始人之一郝繼隆神父(右一) Father O’Hara,S.J. 與閻振興校長(右三)於1978台大運動會

by 碧瑤

1960-1980年代,臺灣的台大、師大和輔仁大學,尤其是外國語文學系,非常倚重耶穌會的教師神父,他們是教師裡不可或缺的王牌老師。就我所知,當年的台大外文系,耶穌會的神父負責教授的課程包括「莎士比亞」、「美國文學」、「社會學」、「歐洲文學」、「西班牙文」、和研究所等課程。這些學有專精的耶穌會神父,在「愈顯主榮」的宗旨下,在教育裡活出「榮耀上主」的使命。羅斯福路三段的「耕莘文教院」有許多位耶穌會神父,就近為台大、師大提供了最好的師資。

我非常幸運,在台大外文系時,受教於好幾位學術及品德超群的耶穌會的教師神父。例如:

- 郝繼隆神父(Fr. Albert O’Hara, S.J.): 教授社會學,郝神父是台大社會系創始人之一,他也是1971年以前,台大外文系英語話劇畢業公演的導演。他非常風趣,上他的課絕對不會打瞌睡。他告訴我們,他跟別人說他的中文名字時, 常被誤聽成「郝雞籠。」他還告訴我們他和「李麗華」那位有名的電影明星是好朋友。1976年,我在耕莘文教院,碰見過來望彌撒和看郝神父的李麗華,我也和大家一樣排隊請她簽名。

- 傅良圃先生(註1):教授美國文學,他是哈佛大學的文學博士,他非常有才氣 不但精通文學,對攝影也極有天份。他曾經出版一本很受尊重的攝影集-「The Face of Taiwan」。同樣地,他的「美國文學」也受到很多同學的喜愛。

傅良圃先生(註1):教授美國文學,他是哈佛大學的文學博士,他非常有才氣 不但精通文學,對攝影也極有天份。
傅良圃先生:教授美國文學,他是哈佛大學的文學博士,他非常有才氣 不但精通文學,對攝影也極有天份。

- 李達三先生(註2):教授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他博學多聞,是比較文學專家,他的中文說得極其標準道地,他告訴我他的中文是在新竹華語學院學的。

- 談德義神父(Pierre E. Demers, S. J.):教授研究所「喬叟」(Chaucer)和「英國伊麗沙白時代文學」,上他的課如沐春風。他說英文時,您絕對猜不到他的母語是法文,因為他出生於加拿大的蒙特樓。他告訴我們繡球花飄落的時候是:”in a 亂七八糟 way!”我從來沒有聽過如此傳神的中英合併的形容詞!

- 陶雅谷神父(James E. Thornton, S.J.):教授「莎士比亞」、「歐洲文學」。

眾多耶穌會神父老師裡,陶神父的課最讓我難忘。陶神父把「莎士比亞」教得生動有趣,他把中國學生不熟悉的英國花草,甚至農作物,都解釋的一清二楚。有了這些知識,再去念莎翁的悲劇和喜劇,就有不同層次的體會。他也解釋給亞熱帶氣候長大的我們,在英國秋天的落葉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才瞭解什麼是「踩在秋天的落葉上發出的沙沙的聲響」。陶神父的講解讓我們從我們的「心靈之眼」去體會莎翁戲劇裡的豐富場景,念他的悲劇時不勝唏噓,讀他的喜劇時不禁莞爾。他也極具表演天賦,上課時一人兼飾數角,莎翁的劇本頓時躍然紙上。陶神父還不時露幾句台灣話,煞是有趣。

1980年陶神父退休以後,本來計劃回到加州聖荷西安享晚年。剛好當地有一大批台灣來的留學生,畢業後在聖荷西附近就業,這些天主教教友們,苦於找不到會說中文的神父,於是請他出山,陶神父因此退而不休,再度擔任牧養「羊群」的工作。明昭夫婦曾請他到餐館吃中國菜,他點的是「揚州炒飯」,因為他曾在抗戰時期的揚州教書和傳播福音多年,,還被日軍當作美國間諜,被關在牢獄裡,因而吃了不少苦頭。民國三十八年之後,就像其他的外籍傳教士一樣,他被驅逐出境來到台灣,重新在大學執教並從事牧靈和福傳工作。

談德義神父:教授研究所「喬叟」(Chaucer)和「英國伊麗沙白時代文學」,上他的課如沐春風。
談德義神父:教授研究所Chaucer和「英國伊麗沙白時代文學」,上他的課如沐春風。

陶神父只是耶穌會的眾多優秀教師神父的一個代表。從十六世紀開始,全世界有無數位耶穌會的神父,在世界各個角落為學子服務;他們是「教師中的教師」。例如四百年前(明末清初)從歐洲飄洋過海而來的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都是學識淵博的耶穌會神父,他們帶來了大量國人前所未聞的天文,地理及科學新知,還被朝廷請去製訂新曆法和具有經緯度的地圖。可惜明、清兩朝實施海禁及鎖國政策,不允許外國人來華興學;當初如果允許外國人來華興學,古老的中國,和歐洲自文藝復興後大幅進步的差距,就不至於那麼遠,以致後來落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悲慘下場。

去年我們到羅馬旅遊時,特別去了「聖依納爵·羅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的教堂,向這位耶穌會的創辦者致敬。您若去羅馬旅遊,絕對不要錯過造訪這個教堂的機會。美國有廿八所耶穌會辦的大學,前總統克林頓是校友之一,日本皇后美智子也是耶穌會大學校友。(自上智大學畢業)。我工作的學校就是全美28所耶穌會辦的大學之一,也就是說,台北的輔仁大學和我們的大學是姐妹學校。我們學校學生的座右銘是:”men and women for others.”七年前,紐奧良遭大颶風Katrina肆虐,全美28家耶穌會大學,立刻發揮「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精神,分別收容了紐奧良羅耀拉大學因風災而失學的學生。附小全方位的教育旨趣和耶穌會所昭示的「全人教育」(to educate the whole person)不謀而合。我這個附小人能在這所耶穌會辦的學校工作,感到十分榮幸與融入。

在教師節前夕,我要向耶穌會的優秀教師神父致敬。因為有這些為教育奉獻一生、點燈照亮他人而彰顯主榮的教師,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光輝美麗。
註1:傅良圃Fred Foley先生於1936-1975年間為本會會士。

註2:李達三John Deeny先生於1949-1982年間為本會會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