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將臨期

將臨期避靜四┃達味的鑰匙

你身上或是手邊有鑰匙嗎? 去把鑰匙拿來,手裡拿著一把或是數把鑰匙,觀察它們、感受它們的重量,留心它們的形狀、尺寸、顏色、溫度、任何的模樣。 這些鑰匙是做什麼用的?讓你有什麼樣的聯想? 它們如何述說你的生活、責任、恩典或負擔呢? 握住它們、觀察它們,讓天主注視它們,也讓天主凝視你。

將臨期避靜三┃哦!葉瑟的嫩枝;哦!葉瑟果柄的花朵

(安靜) 如果你靠近一扇窗,就向外看。 如果沒有窗,就想想每一年這個季節的自然景象。 今天是怎樣的一天? 你看到或想像什麼樣的景緻? 如果正好是冬天,就身處當下一會兒。 如果你願意,走到外面並找一棵沒有葉子的樹,或枯萎的花,任何能訴說冬天毫無回應的東西。 不論是什麼,都隨它去吧。

將臨期避靜二┃啊,神聖的主

今天我們要重複一個很重要的詞來幫助你靜下來。 注意你在哪裡…你覺得如何… 為你,發生了什麼事… 把這一切交給天主… 然後向天主求,你在這次祈禱中想求的… 也許是認識耶穌為主,或其他… 然後用阿拉美語的詞瑪拉納塔,意思是「主啊請來」,並在呼吸時重複這個詞 …瑪拉納塔。 這樣做幾分鐘…如果你分心了,只要回到這個詞 …瑪拉納塔。

將臨期避靜一┃啊,智慧

大多數人如果可以花一點時間安靜下來,就更能夠進到祈禱裡。因此在每天開始祈禱時,我們會建議做一個安靜的練習,並帶著你一起做。也許有個練習對你更有幫助,因此請你留意哪一個對你最有幫助,也許以後就使用它。 今天,讓我們來肯定身體的智慧。我們常常忽略它。 如果我們聆聽我們的身體,它會對我們說話,並揭露一些被有意識的腦子遺漏的東西。 你可以坐、或站、或行走。注意你的身體感覺如何。 是暖?冷?舒服?不舒服?輕鬆?緊張? 注意你與地接觸的腳,以及它們穿什麼…逐步從那裡到你的肩膀,注意你的感覺…用同樣的方式對你的手指、手、手臂,一直到肩膀… 我們常常在肩膀扛著緊張…如果注意到任何緊張,就放掉一些… 移到頭,和面部肌肉…如果那裡有任何緊張,就放掉一些… 眼睛四周、嘴、下巴…當你在呼氣時,可以放掉一些緊張,並想像你把這些緊張交給天主,放掉緊張交給天主。 你的身體有任何話想要對天主說嗎?

【將臨期專題】將臨期第四主日

聖母領報 【福音:路一26-38】 那時候,26 到了第六個月,天使加俾額爾奉天主差遣,往加里肋亞一座名叫納匝肋的城去,27 到一位童貞女那裡,她已與達味家族中的一個名叫若瑟的男子訂了婚,童貞女的名字叫瑪利亞。28 天使進去向她說:「萬福!充滿恩寵者,上主與你同在!」【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29 她卻因這話驚惶不安,便思慮這樣的請安有什麼意思。30 天使對她說:「瑪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31 看,你將懷孕生子,並要給他起名叫耶穌。32 他將是偉大的,並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上主天主要把他祖先達味的御座賜給他。33 他要為王統治雅各伯家,直到永遠;他的王權沒有終結。」34 瑪利亞便向天使說:「這事怎能成就?因為我不認識男人。」35 天使答覆她說:「聖神要臨於你,至高者的能力要庇廕你,因此,那要誕生的聖者,將稱為天主的兒子。36 且看,你的親戚依撒伯爾,她雖在老年,卻懷了男胎,本月已六個月了,她原是素稱不生育的,37 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38 瑪利亞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天使便離開她去了。 【經文脈絡】 隨著將臨期第四主日的到來,耶穌聖誕的腳步臨近了,感恩禮中的經文也完全以將誕生的嬰孩為中心。這個主日信友們一起聆聽路加敘述「聖母領報」(或「天使報喜」)的故事。這是一篇基督徒十分熟悉的經文,我們先按照經文的結構順序略加解釋,再提出一些反省。 故事以天使出現揭開序幕,由天使離去作為結束,其中的內容是天使和瑪利亞之間的對話。藉著瑪利亞所提出的問題,這段對話被分成兩段,重點當然是天使對瑪利亞的答覆,其中說出這個預許的兒子的獨特之處。 天使顯現 路加首先提供了一個不十分精確的時間資訊「到了第六個月」,使這一段故事和前面預報若翰降生的故事連結在一起。說明這是一個發生於依撒伯爾懷孕第六個月時的事件:加俾額爾天使奉天主差遣來到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納匝肋」(參閱:若一19),拜訪一位名叫瑪利亞的童貞女。 「童貞女」的意思是指一位已屆適婚年齡,但尚未結婚的少女,按當時猶太情況大約是十二到十四歲之間。她已和若瑟訂了婚約,只是尚未在一起生活(路一 34)。根據當時之猶太習俗,男女雙方在訂定婚約之後一年左右,才舉行婚禮,然後才住在一起生活(參閱:瑪一18-24)。若瑟出自達味家族,確保了由瑪利亞生下的嬰兒是出自於君王性的世家(路一32-33)。 「天主子」:耶穌的「頭銜」 天主的使者以人的方式拜訪瑪利亞,他對瑪利亞的問候語,顯示出瑪利亞是特別被召選的一位:天主賞給她特別豐滿的恩寵,並且常常和她同在。瑪利亞的反應,凸顯了這個問候的特殊性,並且繼續將讀者的注意力導引至天使接下來所做的解釋。 天使首先安撫驚惶不安的瑪利亞,指出她得到了天主特別的喜愛。接著,採用舊約中常見的許諾方式告訴瑪利亞:她將懷孕生子(創十六11;民十三3;依七14),並且要給祂取名為「耶穌、祂將是偉大的,並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這裡說新生的嬰兒將被稱為是「天主子」,意思就如同以色列君王在登基之時所得到的「頭銜」(詠二7),也如同祂將得到「達味的御座」。 這位將誕生的嬰孩將是以色列永遠的君王,這一點不但符合當時以色列人對默西亞期待,同時也是自耶穌復活後,初期教會的信仰;當然教會的信仰更超越了猶太傳統信仰的範圍,宣稱耶穌不但是以色列的君王,更是普世的君王。 「天主子」:耶穌的「身分」 瑪利亞基於自己尚未完婚的事實所提出的問題,使天使有機會進一步宣報:這個嬰孩的誕生來自於聖神的能力(參閱:瑪一20),「要誕生的聖者」是「天主的兒子」。在這裡「天主子」並非只是耶穌的一個「頭銜」,而是指出祂和天主之間的特殊關係,祂的真實「身分」。 最後,天使主動提出一個記號(和路一18中匝加利亞要求一個徵兆不同),指出依撒伯爾超乎尋常的懷孕事實,也同樣基於天主的權能,並強調:「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 瑪利亞:信者的模範 「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瑪利亞的答覆,表現出她是一切信者的模範。一切蒙召為主以及為聖言服務的先知,都應有這樣的態度。至於天使所宣報的這個許諾在什麼時候,或以什麼方式實現,則未報導出來。路加最後提到天使離去,強化了整個故事的「真實性」。 文學性的分析 這一段經文在文學形式上和「預報若翰誕生」的故事(路一5-25)十分相似,反映了初期教會以歷史故事的形式進行宣講福音的工作。天使所宣報的訊息中,將初期教會宣講有關「天主子」的二個主要教導:「職務性的頭銜」與「身分來源的頭銜」,藉著瑪利亞所提出的問題,相當巧妙地聯結在一起。 【綜合反省】 路加運用了傳統中蒐集到的材料,敘述耶穌的誕生是聖神大能的結果,並且指出:瑪利亞之子就是天主之子。然而,由新約的整體觀點來看,耶穌從永遠就是天主之子,在創世之前便生自於父,而並非在生於瑪利亞之後才成為天主之子。 藉著這個「聖母領報」的故事,路加希望德敖斐羅和今日的讀者確信,教會關於耶穌是「天主子」的宣講,是正確無誤的,讀者應該以瑪利亞為模範,以信德接受「天主聖言」。 基督徒在歷史中不但繼續傳播了這個福音喜訊,而且也把這個故事按字面的意義了解為一個「歷史事件」,並且隨著時間不斷地增添,豐富了教會生活。歷史中出現了許多以「聖母領報」為主題的傑出畫作,教會也因此特別訂定了「天使報喜節」(聖誕節前九個月)。當然這一切的目的並不在於使信仰通俗化,而是期望藉著這 個生動的敘述邀請基督徒,在朝拜中不斷默想人們永遠無法完全明白的「天主子降生成人」的救恩奧秘。 本文轉載自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吿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延伸閱讀  ◎【社會文萃】向人介紹我們的天父又有何尷尬呢 ◎【將臨期專題】禮儀年中的將臨期 ◎【少兒天地】上主喜歡你

【將臨期專題】將臨期第三主日

洗者若翰的見證 【福音:若一6-8、19-28】 6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來的,名叫若翰。7這人來,是為作證,為給光作證,為使眾人藉他而信。8他不是那光,祇是為給那光作證。 19這是若翰所作的見證:當時,猶太人從耶路撒冷派遣了司祭和肋未人,到他那裡問他說:「你是誰?」20他明明承認,並沒有否認;他明認說:「我不是默西亞。」21他們又問他說:「那麼你是誰?你是厄里亞嗎?」他說:「我不是。」「你是那位先知嗎?」他回答說:「不是。」22於是他們問他說:「你究竟是誰?好叫我們給那派遣我們來的人一個答覆。關於你自己,你說什麼呢?」23他說:「我是在曠野裡呼喊者的聲音:修直上主的道路罷!正如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 24被派遣來的有些是法利塞人。25他們又問他說:「你既不是默西亞,又不是厄里亞,也不是那位先知,那麼,你為什麼施洗呢?」 26若翰答覆他們說:「我以水施洗,你們中間站著一位,是你們所不認識的;27他在我以後來,我卻當不起解他的鞋帶。」28這些事發生於約但河對岸的伯達尼,若翰施洗的地方。 喜樂主日 將臨期第三主日的感恩禮儀充滿「歡樂」的氣氛,從進堂詠開始,這個禮儀主題就清楚的被表達出來:「你們應在主內常常歡樂,我再說一次,你們應當歡樂,因為主臨近了。」主禮神父所穿著的禮服,也由象徵嚴肅補贖精神的紫色祭披,轉換為預示聖誕歡樂的粉紅色祭披。隨著這個主日,將臨期漸漸近入第二個階段,禮儀重心由勸告基督徒警醒不寐、等待人子從天上再度降來,轉為歡欣準備迎接耶穌誕生於歷史之中。教會習慣上稱這個主日為「喜樂主日」。 主日福音 這個主日的福音仍是以洗者若翰為主角。由於馬爾谷福音相關的資料太少,因此信友們在彌撒中一起聆聽若望福音第一章6-8節以及19-28節兩段關於洗者若翰的報導。和上個主日的福音(谷一1-8)相比較,若望福音中,若翰自稱他就是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曠野裏呼喊者的聲音」(若一23),前來為默西亞預備道路,這位默西亞不只是「在我以後要來」(谷一7),而是已經來到,祂是「你們中間站著的一位,是你們所不認識的」(若一26)。 為「一切人」的見證(若一6-8) 若望福音和對觀福音一樣,在報導耶穌在歷史中公開出現之前,先敘述了若翰的工作。若望福音在序言中先綜合了若翰的宣講:他被派遣來「為給光(耶穌)作證」,為把「眾人」引入信仰。若望福音的作者認為,信仰永遠是以耶穌為對象,但卻是建築在一個見證的基礎上,在這段經文中是指若翰為在他之後要來的那一位所作的見證。若望福音中洗者若翰的見證的特點是,它不只是針對以色列人,而是為了「眾人」,意思是為了一切人。福音作者認為洗者若翰的見證超越歷史時空的限制,永遠具有效力。 若翰的見證 「這是若翰所做的見證」(若一19)這一句話清楚表明了若一19-28的經文意義。這段經文採取對話的形式,包含五個問題和五個答覆;就內容而言,可以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對若翰身分的「審問」(19-23),其次是詢問他所施行的洗禮的意義。 對若翰的身分審問 若翰的見證是指向信仰的,而且具有效力的。由於他是在耶路撒冷派來的代表,亦即「司祭和肋未人」的面前作證,所以這是一個正式的、具有「法定效力」的見證。從一開始,猶太人就是若翰的對手,拒絕他也不相信耶穌,他們如同一個「司法單位」來到若翰面前,提出問題審問他。福音中首先以三個否定性的答案,說明若翰鄭重地否認三個不適於他身分的訴求:他既非來自達味家族的君王性默西亞、亦非厄里亞、也不是那位先知。在猶太傳統思想中,厄里亞(拉三1、23)和那位先知(申十八15、18)都被理解為帶來默西亞性救援的人物。 若翰的見證反映出很深的基督信仰的影響。歷史中的洗者若翰可能真的在其宣講審判與救援的使命中,把自己理解為是厄里亞再現(谷一6;瑪十一11),他引用依四十3的經文稱自己是「曠野裏呼喊者的聲音」(若一23)。 若翰的洗禮 在若望福音中,法利塞人一直是耶穌主要的對手,在宗教問題上他們是有競爭能力的。但福音的內容所反應的大概並非若翰當時的情形,而是主曆70年以後的情況。在那一年,羅馬軍隊徹底摧毀了耶路撒冷城,法利塞人是唯一存活下來的猶太宗教團體,因而成為重建以及延續猶太宗教命脈的主要力量。他們質問若翰為什麼施洗,其問題本身預設了默西亞性的意義(若一25)。若翰的回答中,沒有提到人們所期待的「聖神的洗禮」(參閱:若一33),因此,若翰的洗禮顯示出只是 「水洗」,而且若翰也因此而聞名於當時。 若翰的見證指出,應該「被期待的那一位」已經來到人們中間了,但猶太人卻不認識祂。這一句關於默西亞信仰的言論,含有一個恫嚇的意味,指出當時的猶太人都是盲目的。而若翰表明自己完全不能和「在他以後來的那一位」相提並論,連替祂解鞋帶也當不起!這說明默西亞超越一切,若翰自認為連做祂的奴僕也不配。 綜合反省 這段福音的重點是「見證」!作證者清楚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信仰永遠只能透過見證而被喚起。洗者若翰是一個善盡職責的模範見證人,他面對一群自以為擁有判別一切見證的標準、而且反對他的強權勢力,絲毫不畏懼退縮。 聖奧斯定說這些猶太當權人士:「他們期望將要來臨的(默西亞),卻排斥眼前的這一位(見證者)。」洗者若翰給一切基督徒立下榜樣:基督徒必須為主作證,不可畏懼反對的勢力,信仰必須永遠具有挑戰與接受挑戰的能力。 本文轉載自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吿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延伸閱讀  ◎【心靈微整型】站在祭台前 ◎【依納爵專題】聖依納爵‧羅耀拉司鐸 耶穌會會祖 節日 ◎【他方之眼】我不喜歡你們的基督教徒

【將臨期專題】將臨期第二主日

洗者若翰 ─ 耶穌的前驅 【福音:谷一1-8】 1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2正如先知依撒意亞書上記載的:「看,我派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預備你的道路。 3曠野中有呼號者的聲音:你們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4洗者若翰便在曠野裡出現,宣講悔改的洗禮,為得罪之赦。 5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群眾都出來,到他那裡,承認自己的罪過,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6若翰穿的是駱駝毛的衣服,腰間束的是皮帶,吃的是蝗蟲與野蜜。 7他宣告說:「那比我更有力量的,要在我以後來,我連俯身解他的鞋帶也不配。8我以水洗你們,他卻要以聖神洗你們。」 馬爾谷福音的「序言」 教會在將臨期第二主日,邀請信友一起聆聽馬爾谷福音的「序言」(谷一1-8)。這段經文中顯出馬爾谷高明的文學技巧,在短短幾節文字的開始、中間和結尾,他以各種方式密集地提出「耶穌基督」,使人清楚看出耶穌基督是整部福音的主題,全書的內容都是環繞著這個主題發展。 馬爾谷開宗明義地以「天主子耶穌基督的福音」來標示自己的作品,顯示出他自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接著,引用舊約先知書的話,以隱含的方式同時引出「上主」(耶穌)和祂的「使者」(前驅)。最後,報導洗者若翰公開出現以及宣講,讓若翰預言一位「更強者」將要來到,並且指出這一位超越一切,因為祂將「以聖神施洗」。 「福音」 在新約作品中,「福音」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在馬爾谷之前,保祿就已使用了「福音」一詞,來稱呼那託付給他的「好消息」,這個好消息就是天主在祂獨生子的生活、死亡和復活中對一切人所施展的救援行動(羅一1-4),是使一切相信的人得救的「天主的德能」(羅一16)。 馬爾谷是歷史中第一個把耶穌的工作、宣講、生活編寫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並把它稱為「福音(書)」的人。他把耶穌的宣講和行動表達成「福音」的內容,綜合了兩個幅度:耶穌基督自己的宣講,以及初期教會關於耶穌基督言行的宣講。 書的標題「天主子耶穌基督的福音」用「天主子」和「基督」(默西亞)這兩個同位語,說出耶穌的真實身分。這兩個頭銜貫穿全書,出現在關鍵地方,成為全書的主軸,是了解馬爾谷福音的關鍵線索。 救恩史 福音的一開始,首先引用了一段先知書的經文,使人明白「天主救援的福音」並非直到若翰洗者的宣講才開始,而是舊約先知代天主發言時就已展開。耶穌基督所開始以及完成的工程,其實是救恩歷史的高峰,使天主透過先知們對以色列民族(全人類)所行的釋放性及教導性的救恩工程達到圓滿。 馬爾谷引用先知書中所提到的「使者」,當然就是指若翰洗者,而他的功能是做「天主子」的前驅,透過宣講為天主子準備道路。在傳統猶太信仰以及基督信仰中,天主子來到的時刻,就是末世開始之時,在耶穌基督身上,先知書的經文所含有的救援奧義得以完全揭露。 事實上,馬爾谷合併引用了兩段不同先知書的話(拉三1;依四十3),目的在於顯示他所報導的耶穌事件,來自於最深的救恩歷史根源。舊約中所有先知的話,都是他在福音中所要報導的事件的「預像」,因此,在耶穌身上所實現的整個救恩事件,都出自天主的計畫。 洗者若翰 在耶穌的時代,人們就已稱呼若翰為「(施)洗者」,他主要的工作地點在靠近死海北端的約但河低窪地帶,和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所提到的曠野相當符合。福音經文強調若翰宣講「悔改為得罪赦的洗禮」,所以,若翰所施行的洗禮是一個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記號,表達可以促成罪赦的悔改。若翰有關悔改的宣講,預設了當時的人民知道自己在天主前所犯的罪過。「悔改」的意義便是轉向天主,祂時時願意赦免罪人。 若翰的宣講效果十分顯著,馬爾谷甚至將其誇大成一個盛大的「悔改運動」:「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群眾都出來,到他那裡承認自己的罪過,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洗。」(谷一5) 若翰與厄里亞 福音作者描寫若翰「穿的是駱駝毛的衣服,腰間束的是皮帶,吃的是蝗蟲與野蜜」(谷一6),並非僅為了顯示他是一無所需的苦行者,而更是表達若翰把自己視為先知的訴求,因為,舊約中著名的先知厄里亞也是「身穿皮毛衣,腰束皮帶的人」(列下一8)。猶太傳統相信在末世之前,「厄里亞先知要先來重整一切」(谷 九11-13),馬爾谷福音的作者認為,若翰的出現正象徵這個時辰的來到。 若翰帶來的訊息 在馬爾谷的詮釋中,若翰所施行的「水洗」指向默西亞施行的「聖神的洗禮」,後者將取代前者。馬爾谷並未對「聖神的洗禮」的方式及內容多做發揮,基督徒當然可以將復活後「聖神降臨」事件和這段經文聯想在一起,而教會也清楚地把若翰施洗的行動,視為是基督教會聖洗聖事的預像。 若翰宣告在他之後將有一位「比他更有力量的」要來到,他要求人民悔改,正是為這位要來到的「上主」(谷一3)預備道路。雖然若翰沒有說出這位「更強者」的名字,也沒有給祂冠上任何頭銜,卻已清楚地表達出這位即將來臨者的末世性和默西亞性的意義。當「更強者」來臨時,洗者若翰就完成了他在救援歷史中的任務了。若翰自己也期待這位世界的審判者的來臨,同時也盡力在審判出現之前宣講悔改,使人得以脫免憤怒的審判(參閱:瑪三7-10;路三7-9)。 綜合反省 馬爾谷福音的作者以若翰的故事展開有關耶穌的宣講和工作的敘述。根據舊約的先知,若翰即是默西亞來臨之前的使者,他的使命是向以色列人民宣講,促使他們悔改以準備迎接默西亞。他受派遣對天主子民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但是卻以那「更強者」的到來為期限,這位更強者是末世性的人子,將以聖神施洗、更新一切。在整個救恩歷史的幅度之下,今日的基督徒應該可以非常容易的體認出,若翰洗者的使命其實就是我們目前的使命。 本文轉載自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吿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延伸閱讀  ◎【心靈微整型】站在祭台前 ◎【依納爵專題】聖依納爵‧羅耀拉司鐸 耶穌會會祖 節日 ◎【他方之眼】我不喜歡你們的基督教徒

【將臨期專題】將臨期第一主日 主將來臨

默想: 進入新的禮儀年(乙年),共有四個將臨期主日打頭陣。這四個主日的三篇天主聖言逐步揭開「將」要來「臨」的那人是誰,祂又怎樣「來臨」的神秘面紗。第一主日的三篇讀經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聖保祿書信和馬爾谷福音,這是我們在彌撒中聆聽聖言的次序。這一順序十分重要,因為指出一個基本道理:先知是基督的前驅,宗徒延續主的救世工程;先知預報的基督,是啟示的高峰,祂使救恩達於圓滿。 四部福音為我們記述了基督的事蹟和教導。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以後,以三部對觀福音作為甲、乙、丙三年彌撒讀經的導航,並搭配先知書和宗徒書信,十分精彩,十分真實。若望福音不屬於對觀福音,多在慶節和特殊禮儀時採用,日後有機會再加以詳述。 不過為了領悟、解釋三篇讀經的內涵,可以從任何一篇著手先講,好能連貫、突顯每主日的中心主題。以今天的三篇讀經為例,如果以「祂即將來臨」為主題,那麼第一篇讀經,依六十三至六十四的十幾節經句,便是舊約天主子民渴望上主親自來臨,在充軍巴比倫五十年後回國時,向上主所做的哀禱:「上主啊!願祢把天衝破親自降臨,高山在祢面前就會融化。」這是一篇熱情奔放的祈禱,以「上主!祢是我們的父」開始,再以同樣的稱呼收尾:「上主啊!祢是我們的父,我們只是泥土;祢是我們的陶工,我們都是祢手中的作品。」此外,這十幾節經句也表達出悔罪的情懷。 再跳到谷十三33-37聽聽耶穌說祂如何來臨:「你們要當心,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期什麼時候來到。」馬爾谷的一個特色,是把耶穌的所言所行,描述得十分生動活潑。這幾節耶穌勸人的話就是如此:「你們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主人什麼時候回來:或許傍晚,或許夜半,或許雞叫時,或許天亮時;免得他突然來到,發現你們正在睡覺。」我們聽慣「白天未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等成語的人,自然覺得耶穌這些話不難懂,只是還得進一步瞭解其中的深意,就是不僅不做虧心事,還該積極地真心愛人。日後還有欣賞馬爾谷福音的機會。 最後,轉到第二篇讀經:格前一3-9。這封信是保祿早期書信之一,比他在51年所寫的《得撒洛尼前書》稍晚一點。格林多教會是保祿建立的,活力充沛,問題也不少。正因如此,他給這教會寫的四封信中保存下來的《格林多前書》及《格林多後書》二書,十分珍貴,內容也特別豐富。在表達祝福與感恩的七節經句後,保祿說:「我為基督所作的證言,在你們當中是這樣的堅定,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出現的時候,已不缺少任何恩寵。天主必要堅強你們到底,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再來臨的日子,無瑕可指。天主是信實的,因為你們原是蒙祂召選,為和祂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合而為一。」保祿的宣講使福音來到格林多,這裡的人堅定地接受了耶穌。 扼要地介紹過本主日的三篇讀經後,在這新禮儀年的開始,略談聖經《新約》與《舊約》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我們更加瞭解整個禮儀年主日和慶節讀經的安排,第一篇大多採自《舊約》的事實。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以來,我公教會的讀經指南先是《啟示憲章》(Dei Verbum 1965 DV),後有教宗本篤十六世的《上主的話語》宗座勸諭(Verbum Domini 2010 VD)。二者相隔四十五年,卻前後呼應,繪出一幅悠遊於天主聖言的美麗畫面。憲章的六項指點:啟示的本質、傳遞和解釋(前三章),聖經的《新約》、《舊約》和在教會中的角色(後三章),言簡意賅,清晰明瞭,由啟示到聖經,再到教會;第4章講舊約聖經時,肯定猶太人聖經是新約的根源。 至於《上主的話語》宗座勸諭是第12屆世界主教會議(2008年)的成果。神學家教宗拉辛格執筆,內容豐富,說理清楚。引言與結論外,分三大部分陳述:天主發言,人的回應;聖言在教會中;聖言傳給世界。在第一部分講「天主聖言」時,用兩個號碼(40-41)談論「新約與舊約的關係」。其中有些重要的肯定,例如「新約本身明認舊約是天主聖言,因而接納猶太人聖經的權威。」(建議10)「我們肯定納匝肋人耶穌是猶太人,聖地是教會的故鄉」(建議52)「基督宗教的根源來自舊約,基督宗教仍繼續由這些根源汲取滋養。」「新約肯定自己與舊約一致,並宣告在基督的生活、死亡和復活中,猶太人聖經得到最完滿的應驗。」 「但必須注意,聖經應驗的概念是十分複雜的,它有三個特點:《新約》與《舊約》有基本的連貫性(continuity)、中斷性(discontinuity),和一方面應驗另一方面超越(fulfillment and transcendence)的特性。基督的奧蹟與舊約的祭祀,在目的上一脈相承,然而卻以很不同的方式實現,而與一系列的先知預告相吻合,這樣,出人意外地達至圓滿。《舊約》在其制度與先知特性之間,充滿了張力。就是說,基督的逾越奧蹟,與《舊約》的先知預言和預象,以一種出乎人意料的方式,完全符合,但與舊約的制度卻顯然有別。」上述「聖經應驗」的三個特點,是很有用的提示:連貫,中斷,應驗又超越三個說法都是對的,但是要懂得正確,更該用得恰當(VD40)。 「這些思考顯示《舊約》對基督徒無可取代的重要性,同時亦道出以基督為中心之詮釋方法的新穎。教會由宗徒時代始,在其生活的傳統中,就以預象(Typology)的解釋,強調天主的計畫,在新舊約之中的一致性。這進程不是任意的,而是與聖經有關事件的固定部分,涉及全部聖經。預象法「在舊約的天主工程中,使人認出時期圓滿時,天主在祂降生成人的聖子身上所完成的一切」(天主教教理128號)。所以,基督徒是在死而復活的基督光照下閱讀舊約……舊約仍保持吾主親自、重新肯定的固有啟示價值(參閱谷十二29-31)。因此,「也要在舊約的光照下讀新約。初期基督徒的教理講授,經常引用舊約。」(參閱格前五6-8,十1-11)(天主教教理129) 聖奧思定的名言美妙地說出新舊約之間的關連:「新約隱藏在舊約裡,舊約顯露於新約中」。「因此,在牧民與學術界中,必須清楚表達出新舊約之間的緊密關係,謹記聖大額我略所說的:「舊約所許諾的,新約使之成為可見的事實;前者所暗示的,後者把它擺在眼前。因此,舊約是新約的預言,而舊約最佳的註釋,就是新約。」(厄則克耳講道詞,PL76,836B)」(VD41)《上主的話語(VD)》勸諭中的這兩段話,把《啟示憲章》(DV)第四章對於舊約的肯定說得更明確,更清晰。 新禮儀年之始的將臨期主日彌撒讀經,是很好的例證。四個主日的讀經一,三篇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一篇選自《撒慕爾紀下》,都是出自舊約,的確與後面的書信和福音,搭配得很生動且有深度。 反省與行動: 我深信主耶穌是拯救世人的救世主嗎?我如何時時保持警醒,以迎接主耶穌再次的來臨?我瞭解將臨期的意義嗎?我如何善度將臨期? 禱文: 請為天主子民祈禱。在新的禮儀年的開始,主耶穌提醒我們要警醒,等候祂的來臨。祈求仁慈的天父恩賜每一位基督信徒,都能善度將臨期,以紀念基督的降生成人,迎接祂的再度來臨。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本文轉載自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吿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延伸閱讀  ◎【心靈微整型】站在祭台前 ◎【依納爵專題】聖依納爵‧羅耀拉司鐸 耶穌會會祖 節日 ◎【他方之眼】我不喜歡你們的基督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