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默觀祈禱

在「爵」式默觀中與耶穌說真心話

「為什麼?為什麼祢讓那件事發生在我們身上?」在祈禱中,若我們提起一些聽似不知感恩、不舒服或具有挑戰的話題,那是不是一種誘惑,使我們遠離天主?然而,在依納爵式的默觀裡,我們受邀大膽運用想像力,把那些被我們視為「不正確」的情緒和感受帶入祈禱,以真實,甚至脆弱的自己與天主相遇,讓祂凝視真正的我們。無論我所擁有的與欠缺的為何,祂依然陪伴著我,依然愛我。

爭取與耶穌的連結:福音劇靈修工作坊式避靜

四月初,耶穌會Magis 青年中心首次與馬尼拉聖心初學院合作,舉辦為期三天的「福音劇靈修工作坊式避靜」,參與的青年及中華省望會生,將自己的生命放入福音內,成為彼此默觀祈禱的見證人,並在過程中讓聖神的風,帶著他們持續地與祂對話,並與耶穌的關係,有更坦誠的「看見」跟「連結」。

用「對禱」與聖母瑪利亞談話

玫瑰聖母月已開始了一個多星期,你有沒有跟聖母瑪利亞好好說過話呢?聖依納爵說:「對禱,應是真正的談話,就如朋友與朋友一樣。」我們可以用此方式,先和聖母談話,她會陪伴我們到耶穌跟前,幫助我們進一步與祂交談。對於加深我們和耶穌的關係,她的渴望更甚於我們。

瑪利亞陪伴依納爵一生

還記得在蒙賽辣聖母態像前放下寶劍的聖依納爵,曾經氣得要騾子決定,是否該殺了一個用言語汙衊聖母瑪利亞的人嗎?如此愛慕瑪利亞的依納爵,與聖母的關係是什麼?瑪利亞對他又有什麼影響?我們一起來回顧。

信德與恩賜促成美麗的醫治

「你們得不到,是因為你們不求。」(雅4:2) 你是否期待被醫治,卻因各種貌似可信的理由而未向天主祈求?醫治是白白得來的禮物,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事好掙得或配得這個禮物。來看看耶穌復活以後的故事,在麗門乞討的瘸子,如何經由伯多祿和若望這兩位宗徒的信德而得到耶穌的醫治。

成為善牧,空缺被填滿

耶穌會中華省會士伯多祿,從小家裡把屋子奉獻出來供村裡舉行彌撒、聚會、學習,濃厚的宗教氛圍在他年幼的心靈裡扎下了一個福傳夢。但年輕的他仍會在世俗與教會之間掙扎,他留意心裡總有無以名之的空缺,直到突然明白,那份空缺是一份深深的渴望,渴望與天主有一份真摯親密的個人關係。在一次默觀祈禱中,耶穌對他說:「你終於來了。」那一刻,他心裡的空缺被填滿了。一起來看看伯多祿會士的聖召故事。

走過童年—當艾瑞克森遇上聖依納爵

愛利克·艾瑞克森 (Erik H. Erikson) 是美國德裔美籍精神分析與心理學家,他的人生八大階段理論,說明人在各階段都有發展任務,這些任務在一生中相互影響。當他遇上靈修導師聖依納爵,會迸出怎樣的火花?在「勇敢去飛—讓耶穌陪你走過童年工作坊」中,每個人對家人不斷浮現各種滋味,而這些滋味都成為燃料,幫助他們信任生命、信賴天主,和激發祈禱的渴望。

透過想像 聆聽天主

天主用各種豐富的方式對我們說話,你都聽到了嗎?其中一種方式是依納爵式的默觀祈禱。它運用我們的想像力,把《聖經》當中的經文與故事,於你腦海中一幕幕上演,像放電影膠卷那樣,最後把你自己也放入這些場景,看看有什麼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