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印度東北部的耶穌會柯家銘修士,在即將成為執事的時刻,將自己的未來託付給天主及日後的分辨。因為他深知,真正的滿全就在於完成天主的旨意。他謙虛地表示,或許不會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願意以一顆謙卑的心,奉獻自己於教會的服務,並在生活中持續見證福音的喜樂及希望。
我18歲時開始過修道生活,所以認識我的人常問:「你很早就入會,什麼時候成為神父?」但我認為,即使我們所做的事和工作的地點可能有所不同,修道生活都是從你加入那一天開始,而不是從你被祝聖為神父或執事那一天開始。
在我即將成為執事之際,我回顧過去,感謝天主賜予我在耶穌會生活的經歷,也感謝這些年來我所接受的培育。我花了不少時間,準備將成為執事的時刻。在許多人的幫助下,這是一個充滿恩典的時刻。
我祈求恩寵,願自己能成為天主手中有用的工具,也以一顆謙卑的心,奉獻自己於教會的服務,並在生活中持續見證福音的喜樂及希望。隨著那一天臨近,我有些緊張,但同時也滿懷喜樂和期待。
從幼兒園開始,我就在一所耶穌會舉辦的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每年在7月31日(聖依納爵瞻禮日)都會舉辦戲劇表演,我曾經扮演聖依納爵這個角色,因而後來起了一些變化。演出結束後,許多朋友開始叫我「依納爵」。老師們在課堂上問我將來想做什麼時,我就回答:「我想成為一位耶穌會神父。」在學校裡,每天與耶穌會的神父、修士們往來,我發現他們與其他人很不一樣。除了有很好的才能外,也很自由自在。我認為我最初的聖召,深受他們生活方式的影響。因此,高中畢業後,我決定加入耶穌會。
我2007年入初學院,正式開始我的耶穌會士生活。我的初學導師格拉蒂安·卡洛(Fr Gratian Carlo SJ),無論是他的指導、智慧、對我們的心理培育,或是他本身的生活方式,皆帶給我很好的培育,讓我的信仰生活改變。我在做了一個月避靜後,更深地體會跟隨基督的真義。

正是在初學期間,我開始思考成為傳教士。我被一位耶穌會聖徒、西班牙籍的聖伯鐸・克拉威(St Peter Claver SJ)的生活深深啟發。在閱讀《耶穌會聖徒傳記》時,我得知了他的故事,欣賞他的使命精神所散發出來的強大力量。據說,他17世紀初抵達南美,幾乎都在哥倫比亞卡塔赫納港服務,為了照顧從非洲被送到該地當奴隸的黑人,獻上自己全部的生命。他謙稱自己永為「奴隸的奴僕」。
聖克拉威就如同從聖依納爵開始,以「行動中的傳教士」著稱的耶穌會士,如同一尊聖依納爵抬起一隻腳的雕像,隨時準備踏上傳教之路。

六年前我剛到台灣時,必須學習中文,這並不容易。起初,我常聽到人們連聲說「對對對對對」,感到很驚訝,但不懂是什麼意思。現在我也學會說「對對對對對」了。中文是一種非常哲學的語言,雖然寫字和閱讀一樣難,但我喜歡寫書法,對我來說,學習中文真是一個天大的好機會。

住在耶穌會耕心文教院的團體兩年後,我被派往台南耶穌聖心堂做試教(Regency)。在進行牧靈與陪伴青年當下,讓我更好地融入當地的人文和文化,許多文化衝擊和掙扎逐漸消失。教友很有活力,又有人情味。
每個人的人生就像在不同的「高速公路」上開著車,各有自己的使命、目標和目的地。我也相信「每條路都是路」,天主給了我們自由去選擇,以及恩寵和智慧。我們應該要好好分辨,以做出選擇,並活出我們所選擇的那條路來。聖召,即是我要走的路,多年前我下了成為耶穌會會士的決定,而這條路至今仍在繼續。

修道生活與一般人的生活差別在於,我們所發的宣發的聖願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服務教會和人們。修道生活給予我們更寬廣的視野和機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愛更多的人。這種自由需要承諾,但同時也使我們自由。無論過哪種生活,都免不了遇到困難,也都是培育,歷練後就可活出應有的樣子。在耶穌會,我們更重視行使「負責任的自由」,這是關鍵。
團體共融和獨處對我都很重要。我可以一整天都不說話,那是我汲取能量的時候。我也喜歡和朋友一起出遊、輕鬆歡樂,但我更喜歡與他們深入交談。感到焦慮或疲憊時,我會做瑜珈、聽音樂或去大自然裡跑步。在學中文的階段,我甚至會走上街頭找人聊天,這很有趣。

我習慣用每日福音來祈禱,但我更喜歡意識省察,對我而言,它比單純的祈禱更像是一種祈禱的形式。我幾乎每天都會念一段祈禱——《神操》46號的<預備經>:「求我們的主天主,賞我聖寵,使我的一切意向和行為,都為事奉讚美至尊無對的天主。」
此時此刻,浮現於我心中的是「使命」,我希望賜我這召叫恩賜的主,也賜我恩寵來完成這使命。雖然我配不上,但我滿懷感恩。
未來,我想要培育人的「心」與「智」。無論是牧靈工作、教育或神學領域,陪伴人們都帶給我極大的喜樂。無論如何,我將自己的未來託付給天主及日後的分辨,因為我深知,真正的滿全就在於完成祂的旨意。
一起欣賞兩位準執事柯家銘及潘翰修士,接受資發室及通傳中心「快問快答」挑戰的影片:
*邀請您參加「2025 授予司鐸、執事聖秩感恩典禮」
時間:2025年7月5日下午2:30
地點:台北聖家堂
報名請點此
文/圖:耶穌會 柯家銘修士
文字整理/影像編輯:耶穌會中華省通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