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經>蘊含多重意義,它是收藏瑪利亞對她聖子記憶的剪貼簿,是對奧蹟的探索,也是虔誠朝拜的形式。更重要的,它還是一種充滿希望的祈禱。「痛苦奧蹟」教導我們,即使悲傷籠罩,愛依然不變,而「榮福奧蹟」則宣告了「死亡不是終結」這至高的希望。它是「希望永遠長存」,一個輕柔卻鏗鏘有力的提醒。

在我母親被診斷出腦及肺癌時,希望,就好似被颶風狂掃的葉子,瞬時從我的身上被強行帶走,取而代之的是恐懼和焦慮。我為我的母親、我自己以及我的家庭,感到害怕,也對我母親,還有我們所有人即將面對的未來,感到擔憂。

我媽媽選擇放棄所有的治療方式,她就如同美國傳奇歌手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 1915-1998)所唱的<奪標>(My Way)當中,那種百折不撓精神的嬌小化身。不做化療、不做手術。即使她了解,癌細胞最終會啃噬她的身體及心靈,她仍選擇,不去忍受侵入性醫療會帶給她的那種折磨。我想要使出渾身解數說服她接受治療,但我的姊妹和我,卻不得不尊重她的意願。我媽媽表示:「這是我的人生,我會照我想要的方式死去。」

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苦苦應付著無能為力的感覺。祈禱對我並不容易,但我依靠我最習慣的祈禱方式——<玫瑰經>,來承接我所有的重擔。在某些日子裡,它是我勉強唯一能做的祈禱。然而,邊祈禱邊按唸珠的反覆節奏,讓我免於陷入絕望。

我沒有意外地,把自己沉浸於痛苦奧蹟的苦難之中。當我看到媽媽承受著因她的選擇伴隨而來的痛苦之時,耶穌在革則瑪尼山園面臨的極度煎熬,變得更為真實。我見媽媽先是腫脹如氣球,後又像洩了氣,徒剩過去那個她的外殼而已。在她塵世生命最後的幾個星期裡,我聽見她一次又一次,喃喃喚著天主的名,耶穌背負十字架的畫面,歷歷於我腦海浮現。我將它們視為,「即使在痛苦中,愛依然長存」的提醒。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這些圖像,使我明瞭降服不應與失敗混為一談。

就在我母親的診斷快滿一年之際,她的臨終時刻到來。她再也無法言語,但我坐在她身旁,在她耳邊小小聲誦唸著簡短版的<玫瑰經>。雖然她已再無延長壽命的希望,但就在我祈禱時,一種全然不同的希望湧現。那並非是媽媽能被治癒的希望,而是她一生作為母親、保護者及朋友所體現的希望。<玫瑰經>成了我們之間的一座橋樑,一種即使我媽媽離開這個世界,她也不會孤單一人的保證。瑪利亞就在那裡,為她祈禱,也和她及我同禱。

<玫瑰經>蘊含多重意義。它是收藏瑪利亞對她聖子記憶的一本剪貼簿。它是對奧蹟的一個探索。而當我們透過祈禱及想像,得以進入基督撫平、療癒及安慰的臨在之時,它又是虔誠朝拜的一種形式。然而對我來說,<玫瑰經>向來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祈禱。縱使它未承諾將會免除磨難,卻提醒我們,受苦從不是故事的結局。「痛苦奧蹟」教導我們,即使悲傷籠罩,愛依然不變,而緊跟著的「榮福奧蹟」則宣告了至高的希望:死亡不是終結。

聖依納爵教導我們,應該在一切事上尋找天主。在我人生痛苦的時期,<玫瑰經>確實幫助我這麼做。<玫瑰經>陪我渡過恐懼及悲傷洶湧的巨浪,引領我最後進入平安的境地。直到如今,每當我用<玫瑰經>祈禱,依然能聽到我最後在母親耳畔輕聲祈禱的回聲:天主聖母瑪利亞,求妳現在和我們臨終時,為我們祈求天主。

<玫瑰經>是一個輕柔卻鏗鏘有力的提醒:希望永遠長存。

 

文:蓋瑞·詹森 (Gary Jansen)
圖:AI 生成圖
文章來源:IgnatianSpirit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