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耶穌會新竹社福中心轉型成立的杜華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為紀念杜華神父逝世35週年,選在他逝世的前一天5月3日舉辦員工共融營。除了透過兩位耶穌會士的聖召分享,加強工作夥伴對耶穌會的認識之外,更透過共融活動的設計,拉近彼此距離,提升凝聚力和合作共識。
如果一個人從25歲開始工作直至65歲屆齡退休,那麼投入職場的時間便長達40年,在職場上要與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成長背景的工作夥伴朝夕相處,難免有不同的想法,彼此磨合。因此,杜華基金會為了加強團隊夥伴對耶穌會的認識,並拉近團隊的凝聚力以及合作共識,選在5月3日、新竹社服中心創辦人杜華神父逝世35週年的前一天,於本會的大禮堂舉辦「員工共融營活動」。
此次共融營有42位內勤員工參加,眾人跳脫日常工作環境,並透過耶穌會士的分享,以及一連串的活動設計共同完成。
一開始,我們先透過英文詩歌<讚美>(Praise),並配合舞動、甦醒身心靈,也歡唱<一家人>。領唱者分享《聖經》以弗所 (厄弗所) 書第二章19節:「你們不再做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我們來自不同家庭、彼此沒有血緣關係,卻在杜華社福基金會相遇,我們就像一家人,一起在愛裡工作、共同生活、彼此幫助、互相關懷。

接著,執行長楊銀美女士帶著我們溫習基金會的願景、使命及特有的文化。她提醒,我們是杜華神父「傻瓜精神」的傳人,要成為弱小人群信賴的好鄰居,同時與許多善心人士共同攜手合作,陪伴身心靈匱乏的人群。我們特有的文化是什麼,就像一個家庭的成員重視什麼。
此外,一個組織要永續發展,得發揮專業團隊的集體智慧、避免落入個人英雄主義的陷阱。楊銀美執行長也分享了「木桶理論」,決定團隊綜合實力的不是那位能力最強、表現最好的人,而是能力較弱、表現較差的落後者,團隊必須協助補強弱者,才能提升整體的實力及競爭力。
緊接著是董事長徐森義神父分享耶穌會「中華省使徒計畫」執行現況。 五項中華省使徒計畫優先,對我們來說有些艱澀難懂,但能了解到這是一份懷著服務天地人的心,期待透過省察、團體分辨以及靈修交談,來制定出讓世界更美好的計畫。它也不在於做得更多,而是以更具耶穌會特質的方式去做,一起成就一個充滿希望和喜樂的未來家園。

我們也特別邀請耶穌會剛宣發末願的謝詩祥神父以及終身修士杜嘉豪,分享他們的信仰之路及使命工作。謝神父自入耶穌會後,花了23個年頭才正式「入籍」,他說這段歷程可以寫成一本書,書名是《耶穌會士養成記》。這段養成路上,他遇見一群老會士前輩,個個是活生生的典範,引導著謝神父服務人群、陪伴人群,並把目光轉向天主,而16字箴言:「若不是你,那會是誰;若非現在,又是何時」的召喚,讓他義無反顧地加入耶穌會,走過9個國家,到不同角落進行牧靈服務,包括到梵蒂岡廣播電台工作、採訪了已故教宗方濟各、進入亞馬遜原住民區傳教,如果沒有加入耶穌會,不會有這段豐富的閱歷。
而杜嘉豪修士正巧是新竹在地人,卻對新竹不太熟悉,因為在他入會這25年來,有超過20年的時光是在海外接受培育及服務。原本不會說英語、廣東話的他,初期是用笑容應對,再到菜市場學習道地的語言。他還發揮藝術天份,從肖像畫、手作背包、彩色蠟燭、陶土雕塑到各式編織,樣樣都嘗試,每個作品透露出他的情感及各個階段的人生故事。他並非藝術本科系出身,卻能化腐朽為神奇,甚至為了做蠟燭跑到墓園去收集祈禱後的殘燭,把對逝者的愛與思念,轉換成另個方式重新發光。或許也是節儉性格使然,他把不要的衣褲製作成熊玩偶、背包,賦予物品新生命,而這些手工藝也串連了與他人的連結。杜修士說自己是不可雕的朽木,但可以被當柴燒,在自我接納之後,發揮自己的所長,便發現天主的愛。

午後時光,回到建立團隊凝聚力的時刻。我們首先淺談依納爵靈修的四條途徑:在一切事上找到天主(意義)、成為行動中的默觀者、以道成肉身的眼光注視這世界,以及尋求自由與無過分的依戀。之後每個人練習安靜下來、思索內心的航向,再透過小組分享,積極聆聽工作夥伴的心聲。這包括分享在生活或工作上最深刻的事物,這些事物讓自己看見了什麼?當放下手機及社群媒體後,安靜時的自己喜歡做些什麼?在日常中曾發現什麼生活上的細節,是自己覺得有意義且有被愛的體驗?在生活中自己的第一優先或目標是什麼,如何安排才能讓自己不受限?
我們看見工作夥伴夾在受服務者期待與專業界線中的左右為難、為服務對象付出的辛勞、不斷嘗試突破工作困難的耐心,這些都令我們印象深刻。但為了愛與服務,我們也不看其中的苦與累,反倒帶著勇氣去面對。而身處在網路成癮的時代,我們若沒有手機,確實令人焦躁不安,卻仍記得獨處的時刻,可以欣賞花草樹木、閱讀一本好書,或做手工藝品來滋養自己的心靈。我們也沒忘記,親人貼心準備的早餐、陌生人的協助、一句謝謝的回應等,種種生活細節是愛的流動,並且找到天主的愛就在身旁,進而放下讓自己不健康、不自由的事,投入發現真實的自我。
活動的最後,安排「想像力大爆發」的小組團體活動,經由動手不動口的交流方式,各小組完成捏黏土創作的任務,讓其他組觀看作品並猜出答案。任務要完成,需有領導者的角色發揮、協調與分工,並使團隊具有共同目標——「讓大家猜出答案」,並相互信任、尊重,即使遭遇彼此的步調不同,也應耐心等待、不催促,且給予支持、鼓勵及操作步驟,此外也要看重每個人的擅長、接納每個人的限制,如此才能有效率、和諧地完成任務。
回看這一天的歷程,我們人生大半輩子花了許多時間在工作上,工作上的「家人」,相互陪伴著走過人生旅途的高山與低谷,因為有愛而相互扶持,感謝我們有緣相遇在一起,成為彼此最美的祝福。
文:杜華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 鍾孟頻主任
圖:杜華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