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瑪利亞的時代沒有相機、沒有寫日記,更別提數位影像,我們想與聖家建立關係,只能憑藉想像力。瑪利亞就如同所有的母親,有屬於自己的「媽媽經」,也樂於聆聽其他母親的甘苦談。如果妳想向天主或耶穌祈禱的事,難以啟齒,別忘了先用「依納爵式的對禱」找瑪利亞傾訴,請求她的同理及轉禱。
當我重看近來家人團聚的照片時,我想到天主之母瑪利亞。她沒有任何耶穌襁褓時的照片、沒有相機、沒有任何數位影像。難怪她必須在心中反覆思量這麼多事。
天主知道耶穌和瑪利亞不會寫日記,而我們只能憑藉想像力與聖家建立關係。
我喜歡談論我的四個孩子,於是設想瑪利亞也喜歡這麽做。她或許會分享她和耶穌一起經歷的冒險,無論是耶穌年幼時的點滴,或者在耶穌公開傳教後,她陪在一旁的所見所聞。我喜歡反覆講著那些有趣的事,瑪利亞也可能和我一樣。
我可以想像,即使耶穌尚在人世,瑪利亞在從聖殿返家的隊伍裡,應該很喜歡和家族裡的人一起敘舊,正如我會一再提起與家人相聚的種種。我猜想,瑪利亞在分岔路口與親戚道別時,應該會承諾「明年到了耶路撒冷」再跟對方說說最新情況。
而在那之後的歲月裡,她要重複講多少次,耶穌獨自待在耶路撒冷三天的那個故事?
「哦,雖然我現在可以笑著講這件事,但那時真把我給嚇死了,我竟然把天主託給我照顧的孩子搞丟了!我在回答天使『是』的那當下,並未意識到養育子女包括了哪些事。這正是沒有看見而相信!」瑪利亞或許會這麼說。
她說完時可能又笑了。我也明白,當我向天主說「是」的時候,同樣也無法預料未來會遇到什麼。我們的對禱私密且真誠。
最近觀賞電影《瑪利亞》(Mary) 時特別留意到,我們每個人與瑪利亞交談時,對她的想像都不同。製片人極富想像的描繪,顯然與我傾訴的這位女士大相逕庭。
我看見耶穌睡著後她仍繼續輕搖著祂,因為祂是如此非凡神妙,他沉睡的臉龐,透露著完全的自由。我抱著五個月大的孫子時,也是這麼思索著。我還揣想,在耶穌長大學步後,瑪利亞剪下祂的一小撮柔軟髮絲,並裁下一小片嬰兒包巾將其收藏起來。
我確信瑪利亞渾身充滿勇氣,且渴望幫助他人。她一得知消息便迅速動身去幫依撒伯爾了,不是嗎?而且她身邊圍繞著充滿愛心的納匝肋婦女,教她當時第一世紀的育兒及教養基本知識。她怎麼幫耶穌做如廁訓練?我曾和孩子們一起歡慶這個成長的階段。我知道耶穌具有完整的人性,也有完整的神性。瑪利亞為祂清理擦傷的膝蓋、安慰還是小男孩且悲傷的祂、準備祂不喜歡的飯菜,教祂祈禱,並聆聽祂交友的煩惱。
有時我想向耶穌和祂天父爸爸說的話難以啟齒,於是透過對禱,去找瑪利亞幫忙。我與我親生母親充滿愛的關係,幫助我想像,將自己的頭倚靠於瑪利亞溫暖的懷抱中,向她傾訴。
我不禁好奇,瑪利亞是否也如我一樣外向,喜歡講個不停。因為《聖經》記載的瑪利亞幾乎沈默寡言,但這不表示她害羞、低聲下氣,或與我這個母親有什麽不同。當然,她是天主的母親這個部分除外。
我們的生活經驗及人際關係,影響我們在默觀福音時的想像。天主早已知曉這一切。我感謝天主,邀請我與瑪利亞建立個人的情誼。
文:蘿莉塔·佩安妮(Loretta Pehanich)
文章來源:IgnatianSpirituality
圖: canv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