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正煥神父安排他的「第三年培育」過程,真可謂命途多舛,以致他從晉鐸到真正進行第三年,中間相隔了15年。但這不曾稍減他從第三年培育中,所收穫的果實。他娓娓道來申請過程所經歷的種種,最後怎樣仍在天主的安排下發現,耶穌會的生活就是體驗天主的愛,我們先被天主所愛,然後去愛別人,愛別人就是服務。
自2024年9月1日至2025年2月28日,我在菲律賓進行了我的第三年(Tertianship)。作為耶穌會士,完成第三年是必要的,而且在理想的情況下,大約在晉鐸後,經歷2到3年的牧靈工作便開始進行。然而,由於各種原因,延遲也很常見,我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延遲得特別久。
我從2010年晉鐸,直到2025年才完成第三年,這中間相隔了15年,實在有些漫長。在我們一起做第三年的這10位耶穌會士當中,我是年紀最大的,哈哈哈!
延遲第三年的原因,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卻是突發的狀況。我晉鐸後,從事了3年的青年工作,隨後因進修神學碩士(STL)前往日本4年,接著2021年回到台灣再次負責青年工作。從那時起,我便開始積極安排我的第三年。這種延遲完全可預期,但接下來的,則是由於各種出乎意料的狀況所致。

原本在2021年計劃前往印尼,但因為疫情(COVID-19)的影響,第三年的計劃被迫取消。然而在疫情期間有了意外的驚喜,原本分配給中國弟兄的愛爾蘭第三年名額,轉到了我這裡。經過一番努力,我終於備好所有需要的文件,並買好前往愛爾蘭的機票。出發前,我先在2021年8月1日回韓國拜訪家人,飛機落地後我進行了兩週的隔離,等到8月15日一解除隔離,我直接回到鄉下老家。然而不久後,我便感到身體不適,在鄉下的醫院又無法找到原因。隨著飛往愛爾蘭的日子9月21日逐漸逼近,我最終在首爾的聖母醫院找到了問題所在。醫生發現我的頸椎和腰椎有七個地方出現問題,導致全身有麻麻的感覺。最後我聽取了醫生的建議,並獲得省會長的同意,決定放棄前往愛爾蘭的第三年,並申請一年的安息年,開始接受治療。
直到2023年4月,我回台灣整理過去的工作和生活,並在2023年8月來到了澳門。此時,我已報名在黎巴嫩的第三年,怎知黎巴嫩和以色列發生了戰爭,我又決定不去了。最後,第三年的地點改為菲律賓。百轉千迴,2024年9月1日晚上,我終於在菲律賓馬尼拉的羅耀拉書院(Loyola House of Studies, LHS)開始了亞太區聯會在馬尼拉的第三年培育。
我參加的第三年團體,由12個人組成,包括兩位第三年的導師和10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耶穌會士。這兩位導師分別是,擔任過菲律賓初學導師的拉蒙‧包蒂斯塔神父(Fr Ramon Bautista SJ),以及曾任印尼省會長的普里約諾·馬爾萬神父(Fr Priyono Marwan SJ)。其他10位會士的國籍非常多元,背景也各異其趣且豐富。我們有3位來自菲律賓,2位來自越南(其中一位終身修士在寮國工作多年),1位來自西班牙,1位來自美國,1位來自斯洛維尼亞,1位來自立陶宛,還有1位來自韓國(屬於中華省)就是我。

我們12個人透過團體生活、分享和共同經歷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團體,這個過程雖然有些緩慢,但非常有趣且感人。來自西班牙的羅貝托(Roberto)半開玩笑說:「我們是世界上最好的第三年團體。」這我一點都不反對,哈哈哈!
我簡單介紹一下 JCAP 第三年的內容。這是一個為期6個月的第三年,開始時會用一週的時間,介紹耶穌會培育中第三年的意義及周圍的環境。課程包括生命故事的分享(分為加入耶穌會前與後)、研究《神操》(在進行30天神操之前),以及研讀《會憲》。所有課程都安排在上午,下午,晚上則可自由安排。過程中當然會有很多閱讀材料,但可以自行選擇。基本上,這是一個輕鬆且以分享為主的課程。

我參加了四個實習,第一個是在貧民區進行為期10天的寄宿家庭體驗,第二個是為期30天的神操,第三個則是參與菲律賓特有,聖誕節前的9日敬禮彌撒(Simbang Gabi 或 Aguinaldo Mass),而第四個叫做「Elective」,即「可選擇的」,讓我選擇自己想要的體驗,時間為期3週。

當然,在這些課程和體驗之間,我也有假期,去了較涼快的碧瑤待了5天,還在八打雁(Batangas)的海邊度過週末。此外,還有數不清的聚餐,特別是受到當地恩人的邀請,去參加展覽或聚餐。還有不得不提的是,羅耀拉書院有一個非常棒的陽台,我們稱它為鐵達尼(Titanic),經常在那裡聚會,舉辦了幾次生日派對,慶祝我們的不同體驗。我想大家大概可以想像我的第三年了吧!

我想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在第三年的期間,以及結束後過了一個多月,仍於我心中自然浮現的一些感動和領悟,這算是第三年的成果吧。
一. 第三年的團體
這是一個具多元性、由12人組成的團體,包括兩位導師、10位會士、9位神父和1位終身修士,我們來自8個不同的國家和9個不同的省份,年齡範圍從39歲到72歲,教育程度從學士到博士不等。奇妙的是,儘管我們每個人都如此不同,但彼此之間的氛圍卻非常融洽,從一開始就沒有感到隔閡。我們相信自己都是聖依納爵的弟子,且都經過依納爵的靈修培育。這種難以言喻的同質感,讓我們在分享時能夠迅速打開心扉,分享的內容也不會淺薄。
我還記得第一次分享時,已經有人流下了眼淚。我們不會批評他人,而是每個人自由地表達不同的意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認識彼此,了解每個人的特質,並努力尊重每個人的想法。有些人的英語非常流利,但也有部分人(包括我自己)的英語不算流利,但我們彼此都用心聆聽,積極了解對方所說的內容。我們經常一起散步、打乒乓球、打籃球,還有晚上在陽台上一起邊喝飲料邊聊天。每週六的早晨是打掃的日子,大家都很負責任地維持環境的清潔。

我特別感謝來自菲律賓的弟兄們,當然還有第三年的導師,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慷慨的心胸和服務的精神。他們很樂意幫助我們,開車帶我們去逛街,遇到困難時默默地幫助我們。我們都非常欣賞他們的態度,這對團體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每個人都努力接納彼此,尊重彼此的獨特性,並不會勉強對方。
我特別想提兩位性格迥異的導師。拉蒙神父是一位很有靈修深度的導師,他過去的使命主要是擔任初學導師和第三年導師,在靈修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性格慈祥且慷慨。另一位導師普里約諾神父,曾擔任印尼的省會長以及 JCAP 中的重要職位,因此除了靈修陪伴,他還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並擁有許多親身的實例,特別是在研讀《會憲》時,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長,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會憲》的內容。他的性格與拉蒙神父不同,較為嚴謹,並且努力按照《會憲》的要求過生活。
我們從這兩位導師身上學到了很多,而且他們的合作默契絕佳,這些因素都幫助我們形成一個健康的團體。總的來說,我們的不同並沒有造成彼此之間的緊張,反而為團體增添了更豐富活潑的特質。第三年團體的形成經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30天神操
在為期6個月的第三年課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應該是30天的神操。耶穌會士一生中基本上會進行兩次的神操,第一次在初學時期,第二次在第三年期間進行。
在做第二次神操前,我心中既期待也有些擔心,因為25年前在初學時期第一次做神操,對我來說相當艱難。30天的靜默,每天進行五次、每次一小時的正式祈禱,還有祈禱前的準備和祈禱後的反省,再加上兩次的省察。事實上,我們整個人的狀態都在祈禱中,將精神集中於天主身上,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會發生。
當時,我經歷了身份(Identity)的危機,因為在進行30天神操之前的自我認識,和神操中從內在情感、想像、衝動等所認識的自我之間落差太大,無法接受。我當時的壓力大到導致失眠、身體起了異常反應且食慾不振。我無法與7位初學夥伴一起參加初學導師的每日引導,而改成每天單獨與初學導師見面。那次完成神操後,我的體重減輕了約10公斤,而身體的異常反應在靜默後仍持續了一段時間。我記得那時心中曾出現過離開修會的衝動。
當然,透過這樣的過程,我開始實際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但也留下了負面的影響。所以之後每年進行8天的神操時,負面的想法和恐懼會再浮現,雖然它們逐漸消失,但面對30天的靜默修行時,它們仍在。我只是將這些擔心和恐懼交託於天主的手中。

不過,這次的神操其實格外平靜,既有神慰,也有神枯,但我都以平靜的心情來接受,不會因為喜悅或悲傷而起伏。在神操結束時,我告訴自己,這25年的耶穌會修道生活,並沒有浪費。我承認自己的軟弱和罪性,但不會像第一次做神操那樣難以接受,反而更能接納這樣的自己,並更加依賴天主。
這次避靜的關鍵時刻發生在第一週,我在祈禱中發現,在我的一生中,天主不論是直接,還是透過無數的人,都在歡迎我、愛我。我是被愛的,我是被歡迎的,我的存在不是錯誤,而是透過天主的愛而來。我深刻感受到我真正的身份(Identity),我是被天主所愛的人,無論我多麼軟弱或容易犯罪,在天主眼中,我都是可愛的。之後的神操過程變得比較自然,也很順利。
這次的神操讓我充分地感受被愛,因此,想要回報天主的渴望油然而生,想要愛天主,也想要愛他人。我再次確認了我的聖召,那就是愛。
三、三願生活讓我們獲得自由
我們會宣發三願:貧窮、貞潔和服從,修道生活就是活出這三願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如果沒有天主的恩寵,是無法持續的。這三願幫助我們超越自我,從各種欲望中獲得自由。為了服務天主,也為了服務其他靈魂,我們需要從自我中解放出來。

我有一個體驗,我們在貧民區寄宿了10天,住在簡陋的房子裡,設備不完善,飲食營養不足,但最難以忍受的是衛生問題。其他的情況相對容易忍受,但衛生問題卻非常困擾。沒有蓋子的馬桶,沒有熱水,街上滿是污水和貓狗的糞便。一下大雨就會淹水,淹水時什麼都會浮上來,包括無法清理的垃圾,城市的貧窮令人恐懼。
但有一位耶穌會的神父,名叫威利(Willy),他竟然在貧民區與那裡的居民一起生活了6年,而且與他們的交往非常自然自在,簡直是自由。更讓我感動的事情發生在體驗結束的前一天。一群非常富裕的人來到這個地區,參加餵食孩子們的活動。可愛的孩子們排隊領取食物,富有的婦女們親自為他們服務。聽說這些婦女中,有一位是菲律賓星巴克企業主的妻子。神父帶他們去幾個不同的地方體驗這些餵食活動。

他們對這位神父非常尊敬,甚至有一位說他是聖人。我覺得這些婦女透過那次的服務經驗,帶著滿滿的感動回家,想要更積極地幫助神父和窮人。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故事。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這位神父的自由,他既是窮人的朋友,也是有錢人的朋友,像一座橋樑,自由自在地在兩者之間往來。他與窮人和富人之間的交往非常自由,能夠自在地做朋友。我覺得他與耶穌非常相似。為了天主,他成為所有人的朋友。
對我來說,三願生活就是要獲得像威利神父一樣的自由自在,能夠自由地與所有人交往,做朋友。這些感動至今仍在我心中迴盪不已。
除了上述幾個重點之外,我還經歷了許多事情。馬尼拉羅耀拉讀書團體及耶穌會團體的熱情接待,以及許多慷慨的菲律賓教友和恩人們,讓我充滿感恩,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我們稱第三年為「心靈的學校」(The School of Heart),這個課程不僅增進了我們的知識,更是整合了生命,特別是深刻體會到,耶穌會的生活就是體驗天主的愛,也充分感受到,天主直接或間接的愛,並自然而然渴望回報天主,去愛他人。這讓我想起會祖聖依納爵所說的一句話:「在一切事上愛與服務。」我們先被天主所愛,然後去愛別人,愛別人就是服務。感謝天主,謝謝大家!
文/圖 朴正煥神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