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復活的耶穌顯現給門徒時,祂定睛於那當下,帶給門徒治癒、平安和愛,並且放眼未來。面對他們所有的困惑,祂並非老想著過去,也不去探究朋友背叛祂的原因,或者當初事情可否有不同的做法。相反地,耶穌給予平安、修和及使命。我們當給自己一點時間,將耶穌所賜給祂朋友的禮物,耐心與簡單,也送給自己,好一步步進入復活期的喜樂。

比起經歷四旬期,要「感受到」復活期的喜樂難多了,我往往因朋友提到這點而感觸良多。對很多人而言,反思罪與苦難,不知為何,要比經驗喜樂和救贖來得容易。然而,我們這種情況並非特例,即使是耶穌的門徒,一開始要接受復活圓滿的喜樂也有困難。

在許多復活的場景中,我們都看到耶穌給予修和。《若望福音》中,耶穌走向因害怕而把自己鎖在樓上房間的門徒(若二十19)。稍後,耶穌才跟多默和伯多祿說話,他們倆對於復活都有各自的困難:多默的懷疑,而伯多祿則是在自己的背叛後,急需知道耶穌仍然愛他。伯多祿可能會想:我為什麼這麼害怕?為什麼我違背了要一直支持耶穌的承諾?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中,或許也想知道:原本應該很美好的情況,怎麼變得這麼困難?我們試圖理解,但苦難,背叛和其他邪惡的事情,卻完全不符我們的邏輯。

怪不得耶穌向門徒顯現時,並沒有立刻引起「一切總算平安了!」的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耶穌並不想談過去,祂反而定睛於那當下帶給門徒治癒、平安和愛,並放眼未來。面對一切的困惑,耶穌的反應並非老想著過去,也不是探究朋友背叛祂的原因,或者當初事情可否有不同的做法。相反地,耶穌給予平安、修和及使命。

祂賜予待在樓上房間的門徒們平安,然後要求他們傳遞這份平安,以寬恕他人的罪(若二十21-23)。祂以一種分享聖神的親密方式,向他們噓氣。祂邀請多默親自觸摸,給他再次相信的機會,之後勸勉他,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二十27-29)。

在我最鍾愛的場景中,耶穌跟七位門徒在海邊吃早餐,然後問了伯多祿三次,他是否愛祂。耶穌給他機會說出愛,以取代他之前的三次否認。「你愛我嗎?」和「主,祢知道我愛祢」,就如同聖詠團在吟唱副歌一般。而耶穌在每唱一次副歌後,都交代使命:餵養我的羔羊、放牧我的羊群,以及跟隨我。

在這三個具體的情況中,耶穌以一種親密而個人的方式,帶來平安與修和,之後才要求門徒,把他們得到的莫大恩賜:寬恕,信任和無私的愛,傳揚出去。祂不疾不徐且從容自在,例如在祂顯現自己之前,先和兩個門徒於前往厄瑪烏的路上同行,或者在和伯多祿說話之前,先與他們在海邊吃早餐。

這些故事對於我們進入復活期的圓滿,也是很好的指引。我們可以反思天主的愛,祂不問為什麼,而是寬恕,治癒,邀請和愛。然後,我們可以在行動中,實踐寬恕,相信及無私地愛,並把它們傳遞出去。我們可以給自己一點時間,從耶穌基督的復活中看見天主,並將耶穌所賜給祂朋友的禮物,耐心與簡單,也送給自己。如此一來,我們就可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步步進入復活期的喜樂。

文:瑪琳娜‧麥科伊 (Marina Berzins McCoy)
文/圖來源:IgnatianSpirit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