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即將於5月23至24日舉辦「依納爵靈修對當代神學及教會改革的影響」 英語國際研討會。會中邀請14位來自南北美洲、歐洲和香港的講者出席,他們將討論多位近代知名神學家的思想、教會改革,以及近年最熱門的議題──共議同行。
靈修與神學之間的斷裂和張力由來已久。它或許是因,神學必須忠於教會的信仰規範(regula fidei),而靈修則著重於信徒個人的靈性經驗,這個事實。然而,信仰的客觀及主觀向度不應相互牴觸,而該彼此一致。耶穌會士不同於道明會士或是方濟會士,他們根據他們的靈修已形成獨樹一格的神學,而耶穌會士則未發展出一種神學的「派別」。這點在梵二大公會議之後尤其明顯,有時,耶穌會的神學家甚至抱持相反的神學進路(theological approaches),例如卡爾‧拉內神父(Karl Rahner S.J. 1904-1984)和漢斯・巴爾大撒(Hans Urs von Balthasar, S.J. 1905-1988)同為耶穌會士,卻成了「大公會議」(Concilium)及「共融」(Communio)兩個不同神學派別的領導人物。
耶穌會士,包括拉內和巴爾大撒在內,普遍根據依納爵靈修發展出他們的神學。既然耶穌會士有共同的靈修基礎,又怎麼會發展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神學進路?我們怎麼了解,這種看似矛盾卻又一致的「辯證」現象?耶穌會神學的多元性,並不違背它靈修基礎的同質性,也就是說,它是一種根據神操研究神學的特定方式。後者已經,並將繼續使新的主題,在與天主的直接關係中出現成為可能,這種關係為神學與文化以及科學之間的對話開闢了自由的空間。也就是在這樣一個能進行分辨神類對話的自由空間中,出現了20世紀多位重量級的耶穌會神學家,例如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德呂巴克(Henri de Lubac)、塞杜(Michel de Certeau)、拉內、巴爾大撒、朗尼根(Bernard Lonergan)、索布利諾(John Sobrino)等,還有一些在社會、文化及科學方面卓有貢獻的耶穌會士。
耶穌會神學家的重要貢獻之一是教會改革。德呂巴克和拉內位在梵二大公會議的主要推動者之列,而梵二是天主教會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教宗方濟各也是耶穌會士,他所領導邁向「共議同行」的改革,同樣奠基於依納爵靈修。
這場國際研討會將探討依納爵靈修如何影響耶穌會神學家研究神學的方式,還有依納爵靈修對於過去、當前的教會改革,尤其是仍進行中的共議同行進程,有何衝擊。基於這些問題,以及依納爵靈修在亞洲與華語世界相對較少人認識,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很榮幸邀請了在依納爵靈修領域,世界頂尖的神學家與學者前來香港,討論它對當代神學及教會改革的影響。
日期:2025年5月23-24日
會議形式:實體及線上
使用語言:英語
會議場地: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地下室劉佐德演講廳,沙田
報名:實體參與點此, 線上參與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