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我們感恩、追念先人。輔仁大學醫學院已於2025年3月19日為無私奉獻的大體老師舉行感恩追思禮,典禮上學生代表醫學系四年級陳怡森致詞時,除了感謝大體老師及家屬的愛及慷慨,也分享五位無言老師不僅讓學生認識生命,也認識了他們自己。她表示,學生們會永遠感恩,懷念,並成為一個更靠近真善美聖,有耳朵傾聽、有口表達、用真心感受一切的醫者。
(刊頭圖片:醫學生在解剖課前訪問代表馬志鴻神父家屬的甘國棟神父,了解馬神父生前的行誼)
各位家屬、來賓、老師,以及同學,大家好,
我是學生代表,醫學系四年級的陳怡森。
首先,懷著最深的敬意與感激,我要向李先達老師、馬志鴻神父、陳宏道老師、沈鶴璉神父、以及王志軍老師致謝,也要向支持他們的家屬們致以無限的感謝。
我們與大體老師的相遇,就像是一道清晨的陽光,溫暖而靜靜地灑落在我們生命的旅途中。隨著時間推移,那光芒不斷滲透進我們的學習與生命中,直到我們真實感受到它的溫度與力量。我時常在想,也許在某個未曾注意的時刻,我們曾與生前的大體老師擦肩而過,也許這份光芒早在那時已經開始照亮我們的道路,讓我們在今日得以相會。

燭影長明,照杏林春滿。在這段求學的旅程中,我們非常幸運,能與大體老師相遇。在課堂的開端,我們輕聲問候:「老師好」,正式開始了我們的解剖學習。回想初次站上解剖台,我們的心情充滿了未知與緊張,在老師們的身體上,我們逐步探索,一層一層地剖開構造,同時也一層層地認識醫學,認識生命,甚至是認識自己。站在老師們的面前,我們看見的不僅僅是身軀,更是一段段人生,一個個家庭,以及一生的奉獻。
無言良師,授吾醫理。大體老師以無語的方式教導我們,他們允許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犯錯,允許我們在失敗與成就中成長,這些包容源自於他們對我們的期望——期望我們在未來的醫療之路上,能夠更踏實、更溫柔地面對每一位病患,因為每一位病患,都是一段人生,一個家庭。
我們也永遠不會忘記老師家屬們的巨大付出,親愛的家人在離世後,無法立即安息,而是繼續陪伴我們這群學子,經歷兩到三年的漫長等待。如果我們有幸在生前與老師們相識,看到他們微笑的樣貌,聽見他們的聲音,那麼在面對今天的分離時,或許我們的心會更加痛徹。想到這裡,都讓我們更加感激老師們用生命最珍貴的一部分成就了我們,也感激家屬們以無比的勇氣,支持這樣的選擇,讓我們得以在這條學醫之路上,踏出堅實的一步。
如今,課程結束,家屬們又得面對再次送別的時刻,這種傷痛的揭開,是對我們最大的成全。作為學生,我們能做的,就是以最認真的態度繼續學習,珍惜機會。

每一次課堂結束後,我們都會向老師致謝:「謝謝老師。」這些話語雖然簡短,但每一次說出口,心中都滿溢著深深的感動與敬意。老師的奉獻是如此無私,以生命最後的姿態教導我們,讓我們能夠走得更穩、更遠。我們所能回應的,或許只是用心守護他們,用雙手輕柔地縫合,帶著我們最深的敬意,如同回到那初見時的模樣,儘可能守護老師的尊嚴與安詳。
真正的告別並不只是縫合的完成、公祭的儀式,對學生們而言,老師的身影已深深刻入我們的生命,他們的人生在離世後並未終止,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用日落換明月升起,以生命點亮生命,老師們仍為生命增添歲月,及為歲月增添生命。
人生的意義在生者的記憶和傳承中無限延展,我們終將走向終點,歸於平寂,在我們共同的必經之路上,老師以超越軀體的偉大靈魂,教會我們無畏、無懼、大愛、奉獻、永恆。
今天,是最後一次親口向老師們道謝了,但對老師的感恩與懷念,將會擁有刻印在我們每一位學子心裡。老師的慈悲、勇氣與無私的奉獻,將在我們的歲月裡,長存不朽。我們會永遠感恩,懷念,成為一個更靠近真善美聖,有耳朵傾聽、有口表達、用真心感受一切的醫者。
謝謝偉大的老師們,家屬們,以及各位師長同學。
文:陳怡森
圖:陳怡森、輔仁大學醫學院、輔大耶穌會使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