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仰望夜空,不確定那道光是引路的星辰或是又一次的空襲。」耶穌會難民服務處以及亞太區聯會移民與難民網絡於2025年2月緬甸軍事政變滿4周年之際,寫下了在緬甸動盪的局勢中,人民所經歷的各種艱辛,尤其兒童及青年失去受教的機會和未來,呼籲國際社會的關注及支持。種種提醒言猶在耳, 3月28日一場7.7級的大地震,又為緬甸再添更多的苦難。一起來回顧這篇文章,更加認識緬甸的處境,也為緬甸深切祈禱!

一個孩子仰望夜空,不確定那道光是引路的星辰或是又一次的空襲。

今天是緬甸軍事政變滿四週年的日子,為一個面對持續的暴力以及人民流離失所的國家來說,這是個悲哀的里程碑。超過350萬人離鄉背井,當中三分之一是孩童。自2021年2月份起,軍隊已朝學校發動了近兩百次的空襲,根據紀錄,慘遭襲擊的平民百姓將近3700人。

緬甸的兒童與青年在這場危機中失去了教育和前途。強迫徵兵、勒索、綁架、拷打和殺戮,勾勒出一幅在混亂動盪的國家之下,慘澹灰暗的景象,深陷其中的家庭備受威脅,年輕人除了逃,別無選擇。一名捍衛人權的緬甸青年說:「教育曾是我們通往更美好未來的鑰匙,而今對許多人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雖然我們有些人或許能接受教育,但要因應當前的狀況學以致用並貢獻一已之力,仍是一大挑戰。即使我們難以保持樂觀,但依然互相提醒,今日的奮鬥,離我們應得的自由又更近了一步。」

緬甸青年於軍事政變3周年走上街頭呼求民主

一起又一起的暴力在此地區激起連鎖反應。男女老少不得不逃離故里至鄰近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澳大利亞等,尋找棲身之地,他們無異是踏上生命飽受威脅且有重重險阻的旅途。截至2024年底,孟加拉有超過130萬名羅興亞難民,印度則有22500名。許多人冒著在邊境被犯罪黨羽剝削的危險,這些集團在混亂的局勢當中趁機用強迫勞動(forced labour)建立助長毒品和人口販運的中心。

敬禮場所被襲擊,而在「希望」被暴力消耗殆盡的地方,無辜者備嘗艱辛。

當地一名神父分享道:

《聖經》裡,聖詠的作者告訴我們:「卑微人一呼號,上主立即俯允。」(詠卅四7)。這為受盡折磨的緬甸百姓來說,是個充滿希望的訊息,他們之中絕大部分的人,不僅忍受戰爭的殘暴和創傷,也遭逢赤貧的衝擊。對那些為同胞的尊嚴,以及世界和平與正義奮鬥的人而言,他們可以發現,上主的臨在與安慰真實存在。我們每個人可以在日常的活動中,在與那些反對種族滅絕、戰爭罪行、平民與孩童遇襲、兒童軍人,以及社區、醫療中心、敬禮場所被毀的人們,精誠團結的行動中,能傳遞這種希望的訊息,以及光明終會勝過黑暗的力量。所有的毀滅行動,似乎全是國家管理委員會(State Administrative Council, SAC)的政策。

 

耶穌會難民服務處與緬甸百姓的立場一致並要求

  • 各國必須支持不驅逐難民的原則。
  • 人道援助必須是免費、立即,且安全運送到緬甸境內每個最急需的人手上。對於被迫逃離家園、進入鄰國的人,也必須提供人道協助。
  • 必須讓那些被迫遠離家園的兒童在國內外都能夠接受教育。
  • 應配合現有的國際司法機制而努力,促使緬甸軍隊為種族滅絕、戰爭罪行和反人類的罪行負起責任。
  • 優先與在地主導的公民社會和以社區為基礎的組織合作,為將來緬甸的轉型正義而努力。

為了支持緬甸人民為民主、為人權、為永久的和平而奮鬥,國際社會必須採取堅決的行動。對於已發生的暴行,這個世界失於提供保護、加以問責、予以彌補。對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聯合國及全球領袖而言,現在是時候為緬甸及區域的正義、穩定及持久的和平,採取大膽且立即的策略。

教宗方濟各2024年9月在亞太地區的牧靈訪問期間曾說:「緬甸的未來必須是和平,其基礎是對每個人尊嚴和權利的尊重、對民主秩序的尊重,從而讓人人都能為公益盡一份心力。」

耶穌會難民服務處(JRS)及亞太區聯會移民與難民網絡
2025年2月1日
寫於緬甸政變4周年

文/圖:耶穌會亞太區聯會(J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