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北京中國學中心春季新學期,迎接了來自美國的交換學生。他們懷揣著期待與好奇,還有自己獨特的故事來到中國,第一次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開始了屬於他們的留學新生活。

隨著北京氣溫逐漸回升,萬物復甦,耶穌會北京中國學中心(TBC)迎來了新的「心跳」。本學期,TBC 迎接了來自美國耶穌會學院及大學協會( AJCU) 聯盟學校的交換生,參加「青年使者交流學習計畫」(Young Envoys Scholarship, YES)交換項目。懷揣著各自的期待與好奇,交換生們第一次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開始了屬於他們的留學新生活。

關於為什麼會選擇中國,每位交換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美國紐奧良羅耀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 New Orleans)學生 Maddie,因為參加國際耶穌會大學協會( IAJU) 的「Magis Exchange」 計畫來到中國 。她與中國的相遇便是一場偶然。高中時,Maddie 原本打算學習法語,但因為課程名額已滿,她便決定先上一學期漢語,等法語課程有空位後再轉學法語。正是這個「意外」的選擇,讓她對漢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發現漢語的邏輯直觀且簡潔,例如,「大腿」就是「大」的「腿」,而「手指」則是「手」的「指」頭,漢字的表意性讓她深深著迷。從那時起,Maddie 即與漢語結下了不解之緣,至今已經堅持學習了八年。

交換學生 Maddie
交換學生 Maddie

 

Ruby 的經驗則更像是一段跨越時空和文化的緣分。她對中國的興趣源自於父母的愛情故事——一個從北京開始的奇緣。 Ruby 母親曾任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駐華記者,她在上世紀90年代初來到北京,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更為北京拍下了那一時期飛速發展的珍貴瞬間。 1994年,她出版了《北京旅遊指南》(Insight Pocket Guides Beijing),書中記錄了她親身經歷的北京風貌。

後來,Ruby 的母親回到美國,在微軟工作,並認識了未來的丈夫-Ruby的父親。更巧的是,Ruby 的父親也曾在北京生活過。而且,Ruby 的母親當年離開北京時,公寓裡留下了一個未曾清理的抽屜,而 Ruby 的父親恰好是她離開後該公寓的下一位租客。那個遺留下來的抽屜,在多年後成了他們穿越時光、共同的記憶。如今,Ruby 帶著母親的書來到北京,打算重溫父母當年的足跡,並重新拍攝母親書中90年代北京風景的今天。

交換學生Ruby
交換學生Ruby

 

帶著各自對中國特殊的情感,交換生們來到 TBC。心中的不安、焦慮與興奮、期待交織在一起:陌生的環境、不同的文化,一切都讓人感到新奇卻又有些忐忑。然而,隨著 TBC 精心安排的「迎新週」活動展開,大家很快便找到了歸屬感。

TBC 執行總監古嘉文博士帶領交換生們參觀了 TBC,並介紹了圖書館內的各類藏書與藏品,以及這些藏品背後的悠久歷史。中國同學們也帶領他們參觀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校園,讓他們迅速熟悉了學校的設施和建築佈局。大家紛紛表示,希望接下來的學期能多多探索校園,尤其是到圖書館和教學大樓自習,認識更多的中國朋友。

TBC 總監古嘉文博士帶交換學生參觀
TBC 總監古嘉文博士帶交換學生參觀

 

熟悉校園後,TBC 邀請了一些中國同學和交換生們一起交流。他們對音樂也有共同的熱愛,鋼琴和吉他的合奏旋律在活動室裡迴盪,音樂成為了跨越語言與文化的橋樑。無論是經典英文歌曲,或是動人的中文民謠,都讓大家陶醉其中。其中一位中國同學,恰巧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吉他協會的副社長,交換生們得知後紛紛表示,開學後一定要加入吉他社,親身體驗中國學校的社團文化。

此外,TBC 也邀請了來自薩爾瓦多的 Laury,為交換生們分享她的留學生活經驗,Laury 已經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習了六年。 Laury 介紹了國際學生會、國際青年文化節等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並提供了許多在中國生活的寶貴建議,幫助交換生們消除了對留學生活的焦慮。

北京中國學中心迎接春季外籍交換生

隨著「迎新週」的順利結束,新一屆交換生逐漸融入了這裡的生活,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節奏。而TBC也將繼續作為,他們在這片陌生土地上最溫暖的港灣,陪伴他們奏響一段新的留學篇章。

文/圖:北京中國學中心

北京中國學中心迎接春季外籍交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