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期的許多讚美詩篇,都以「靜默」為特色,但在我們忙於工作或者歲末五花八門的活動之際,靜默實在難求。有時靜默裡也帶著某種焦急,一種想要更多、不安的渴望,以及類似口渴與不得安寧的追尋。《福音》提供我們關於靜默不同的榜樣,使我們安息於天主的臨在中,並為基督的來臨做準備。

將臨期的許多讚美詩篇,都以「靜默」的概念為特色,例如〈凡有血肉的應靜默〉(Let All Mortal Flesh Keep Silent, 參閱匝2:17),或者〈我的靈魂在寂靜中等待〉(My Soul in Stillness Waits, 參閱詠62:2),還有我們鍾愛的聖誕名曲〈平安夜〉(Silent Night)。然而,在我們的文化中靜默難尋。我們經常忙於工作,準備假日大餐,逛街採買禮物,然後參加多個假日派對,期間或許還夾雜許多旅行。即使我們有空了,可能也不知道如何保持靜默一段時間。在靜默祈禱中,我們不以話語和圖像嘗試主動促成許多事「發生」;然而,這可以是個寶貴的方式,讓我們於天主的臨在中安息,並為基督的來臨做準備。

在祈禱中,我們可以經驗到許多不同型態的靜默:

• 為了某個問題的答案或內心的渴求,懷著期盼與耐心等待隻字片語的靜默

• 托住我們,「使我們猶如幼兒憩息在母親膝上」(聖詠131: 2),可以安心「墜入」其中的靜默

• 一種猶如孕母滿懷期待的靜默,彷彿某種秘密已隱藏於其中,等著隨時誕生。

 

有時候,靜默裡帶著某種焦急,一種想要更多、不安的渴望,以及類似口渴與不得安寧的追尋。

《福音》提供我們關於靜默不同的榜樣:暫時失語的匝加利亞(路1:22)。在領受天使的祝福(路1:29)以及牧羊人向世人傳揚救世主誕生的訊息之後,把一切默存心中,反覆思想的瑪利亞(路2:19)。還有在朝拜聖嬰之後保持沉默的賢士們,選擇不回去告訴黑落德王嬰孩的下落,走了另一條路離開(瑪2:12)。聖若瑟將天使藉夢境告訴他的話語付諸行動,即使他默默無語,他對瑪利亞和耶穌而言卻是相當穩固的臨在。耶穌在長時間獨處的靜默中,漸漸長大成人(谷1: 35)。

雖然有許多靜默祈禱的方法,卻沒有一個所謂「正確的方式」。因為祈禱不在於方法,而是我們與天主的關係。祈禱所需要的,是我們敞開心扉,安置自己於天主的臨在之中。天主會完成其餘的工作。因為「厄瑪奴耳」(Emmanuel),天主與我們同在。

在這將臨期中,讓我們騰出時間與空間,默想福音裡「靜默」的聖善榜樣,準備好心靈,靜候基督再次的來臨。

 

文:瑪琳娜‧麥科伊 (Marina Berzins McCoy)
文章來源:IgnatianSpirituality
圖:canva.com

*2024將臨期其他文章:

將臨期跟著依納爵獻上禮物給天主
在將臨期回顧,是為了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