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藝術與手作的耶穌會終身修士杜嘉豪,如何在生命中發現天主的臨在?如何回應他的聖召?在2024年11月29日晚間耶穌會資發室舉辦的一場分享會中,杜修士不僅暢談他的修道歷程與藝術靈修,也帶來許多他親手編織,色彩繽紛的圍巾、披肩、毛帽,讓在場所有人飽享一場心靈及視覺的饗宴。

一位來自新竹的正港台灣人是如何成為耶穌會的終身修士?在他的生命中又是如何發現天主的臨在?耶穌會資發室於2024年11月29日晚間,在耕莘文教院 MAGIS 多功能教室舉辦了「生活爵招—透過手藝看到天主」講座,特別邀請杜嘉豪修士跟大家分享他的修道歷程與藝術靈修。當天晚上有三十多位爵家夥伴及幾位耶穌會的弟兄前來聆聽,透過分享及問答,更了解杜修士在藝術路上的堅持,也更了解耶穌會發起的「親手送暖」活動內容。

杜嘉豪修士分享會

對明年即將入會25年的杜修士,或許在台灣的大家對他有點陌生,因為他在海外接受培育與服務超過20年。杜修士在澳門的海星中學服務最久,現在則是在新北市的徐匯中學陪伴學生。從入初學開始,杜修士就發揮他與生俱來的藝術天份,並在資源缺乏的菲律賓懂得廢物利用,重新賦予物品新意義。為了做蠟燭,他甚至還到墓園去收集祈禱後的殘蠟,讓這些蠟燭帶著緬懷的心意重新發光。

從杜修士自己的經驗來看,他發現其實靈修是從感性出發的,我們遇到的人事物都會讓我們有所感受,而那些感受會刺激我們進一步的去深探自己的生命。他特別引用了聖依納爵所說過的一句話:「博學周知不能使人滿意,唯有深切地玩味體驗,才能令人心足。」換言之,生活不能光靠純理性的知識,而是要跟體驗和感性配合,「感知」才能讓人心滿意足。

杜嘉豪修士分享會

在分享過程中,杜修士也表示在追尋天主的路上也曾遇到過挫折,自己的藝術天份在修道生活中好像不再被看重。聽命服從的他,也就這麼汲汲營營地做著日常的工作,沒想到後來遇上一場大病需要時間休養,反而讓他在病情中,透過手作和藝術,重新找回藝術家的身份。

杜嘉豪修士分享會

當天講座現場也展示了杜修士編織的毛帽、圍巾與披肩,他拿起一頂色彩繽紛的毛帽說:「其實這頂是利用剩餘的材料完成的,反而色彩最繽紛,就像我們一樣,每個人都發揮小小的創意,就會完成一個很棒的作品!」他藉此鼓勵大家不要害怕展現自己的才華與創意。透過這次的講座,我們更認識杜嘉豪修士的聖召,在座教友也紛紛敲碗杜修士開設相關手作課程。

杜嘉豪修士與他的作品

 

耶穌會的寶

與會的古亭耶穌聖心堂慕道班蕭淑美,與我們分享她的感想:

好驚訝啊,耶穌會士竟然有這個「寶」!看著杜嘉豪修士的作品,從肖像畫、手作背包、彩色蠟燭、陶土雕塑,到各式編織,我的嘴張得越來越大。這些作品透露出修士的許多情感,對自己的情感,以及對家人、耶穌會弟兄、近人、社會的情感,並產生各種連結,例如用耶穌會兄弟淘汰的牛仔褲改做成背包,讓兩人之間的連結更長久。因此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創作者修士的溫度,而修士最深的情感與連結是天主,於是我們在他的作品上看見天主。例如修士的肖像畫中有兩幅難民孩童,原來雜誌上他們的照片是困乏的面容,讓修士很不捨,他在繪畫中「有如吾主上主要從人人的臉上拭去淚痕」,還給這些孩子原先應有的光輝。

杜嘉豪修士分享會

修士有個雕塑作品讓我印象深刻,那是將不同顏色的陶土,分別向上形塑為樹幹般,然後再向上長出金色葉子,也像發出金色火焰。修士說這個作品很像每個生命的發展。修士曾懷疑藝術是否真是天主給他的塔冷通和使命,他先學習放開小我的執著,而後終於分辨清楚、努力去做。那麼,甚麼是天主賞給我的泥土,要我去形塑,去發展呢?而我每個有形無形的「作品」,是否投入情感、釐清意向,先與天主連結了?是否能讓人看見天主?沒想到,原以為的勾帽子課,竟勾起了這麼多省思。感謝修士寶貴的分享,更期待能邀請修士在堂區開課一起做福傳。 (古亭耶穌聖心堂慕道班蕭淑美)

杜嘉豪修士分享會

親手送暖」活動計畫募集100頂全新手工編織毛帽或圍巾,致贈給年長耶穌會士與弱勢長者,溫暖老人家們的身心。您可以捐贈您親自手工製作的毛帽或圍巾寄送至耶穌會資發室,由本會來轉交給需要的長輩們;或是您家中有全新毛線球材料,也可以轉贈給耶穌會,讓杜修士或志工們來編織,並在編織的過程中為長輩們祈禱。活動相關訊息請查看耶穌會官網與FB,或洽詢耶穌會資發室02-23215561詢問。

文/圖:耶穌會中華省資源開發室

杜嘉豪修士分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