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位在香港九龍油麻地區的九龍華仁書院一百歲了!香港和世界正經歷快速變化所帶來的諸多挑戰,而耶穌會教育在培育年輕人面對當前環境時,顯得更具適切性。為了慶祝創校百年,九龍華仁規劃一系列從2024年跨至2025年的慶祝活動,讓我們一起來看校監蘇英麟博士、舊生校友及目前在校學生的分享。
九龍華仁書院(九華)在這個學年(2024-25)慶祝百年校慶。九華由平信徒徐仁壽先生創辦,並於1946年將辦學權交予耶穌會。
在過去一個世紀裡,九華蒙受天主的恩典,獲得了社會的信任,在教育上蓬勃發展,為香港培育了無數卓越的人才。眾多生命因此轉化,一生的兄弟情誼在此建立。
九華身處於九龍油麻地區,學生的社經背景多元,有貧窮的、也有中產甚至富裕的,所以九華提供了一個讓不同階層的學生聚在一起學習、成長的園地。不同年代畢業生的華仁記憶或許各有特色,但學校提供的空間,對學生的信任,神父及老師的一些非一般的教育方式,都是他們津津樂道的。

以下是一些舊生 (校友) 及學生有關在華仁學習與成長的分享:
1989屆校友朱可達博士:
四十年前的我,就讀中一, 我看到校園地上有垃圾, 因為是小息期間,很多同學跑跑跳跳,根本看不到地上的垃圾。但有一位外籍神父彎下身,把垃圾執起,靜靜地清潔校園。
那年暑假,我和家人坐的士去飲茶。在車上,我看到同一位神父 , 在炎熱天氣下 ,幫一位老人家在油麻地果欄 (水果批發市場) 海旁 (海邊)推木頭車。 我在車上享受著冷氣, 而那位神父卻默默幫著一位老人家推車。
在華仁, 學校從來不會強迫學生接受天主教信仰。 今天的我是一位天主教徒, 是因為從神父身上,我看到了耶穌。

祖母在九華任教,家庭與學校建立四代九華情的1994 屆校友高穎豐 :
九龍華仁在我心目中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在這裡學生可以擁有自我發揮、自由創作的校園生活。除了自由自主,同時亦教導學生們樂於助人的心腸。而正因為這份純樸敦厚的風氣,令舊生們都對學校有著家一般的歸屬感,畢業生親如兄弟般團結互助。九龍華仁在這個世紀建立的不單單是一個教學團體,更是建立了一個根深蒂固的社群。

現任舊生會主席2007屆校友李彥博:
華仁舊生對母校向來有濃厚的歸屬感,舊生會向來亦以服務母校和聯繫舊生網絡為己任,今年有幸獲得校方邀請,透過參與不同的活動來支持母校的百年慶祝活動。舊生會很高興看到各師兄弟的情誼和群策群力,為慶祝母校100週年而努力。
舊生會將繼續凝聚一眾師兄弟的支持,推動耶穌會教育在母校持續發展,愈顯主榮,祝願華仁在耶穌會帶領下更上一層樓。

現就讀中五任校刊《華暉》總編輯梁晨:
耶穌會教育中所提倡的教學方式為「依納爵教育範式」(Ignatian Pedagogical Paradigm, IPP),強調三個元素:經驗、反思、行動 (Experience, Reflection, Action)。故此,我在華仁將近五年的學習旅程中,充滿著體驗式教育活動。為我最為深刻的活動是2024年復活節假期間在台灣舉行的 MAGIS 生活體驗。
我們在當地經歷完每一天的行程後,晚上便會跟台灣的輔導一起做Magis Circle反思,想想當天學到了什麼。旅程過後,我們便把自己那麼多天所學到的東西,帶回香港,付諸實行 (Action with the spirit of MAGIS),開始嶄新的生活。
旅程之前、期間、之後,所學的都不是來自書本,而是我們的體驗和反思。它們連結我們以往在香港的生活,再將我們所收獲的加以應用,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我覺得這就是耶穌會教育當中最為神奇的地方。

慶祝與展望
在學校慶祝百年校慶之際,耶穌會教育在這裡依然生機勃勃。教師接受依納爵教學範式(IPP)的培訓,學生每天在校內進行10分鐘的意識省察練習。近年教育局在高年級的課程中,釋放出一些課程空間,九華便推出了創新而富實驗性的計劃,行動中的願景 (Vision in Action, VIA)。它涵蓋服務學習、戲劇、音樂、創業和設計思維。

之後放入包括其他禮物的福袋,分送到香港明愛的老人中心
為了慶祝百年校慶,學校計劃了一系列活動,包括:
* 健力士世界紀錄活動
* 學校開放日
* 百年慶典晚宴
* 耶穌會教育論壇
* 百周年音樂會
* 百周年感恩彌撒


香港和世界正經歷快速變化所帶來的諸多挑戰。耶穌會教育在培育年輕人面對這樣的環境時,顯得更具適切性。因此,展望未來,在耶穌會教育的精神和依納爵教學範式的指導下,學校將繼續全力以赴,培養出「我為人人,與人同行」 (Men For and With Others)的畢業生,造福社會,愈顯主榮。
文/圖提供:九龍華仁書院校監蘇英麟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