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神學相遇計畫 (APTEP)是專為培育中的耶穌會會士及神學學生設計的活動,目的在於透過生活、行動、靈修和神學方面的交流,促進對伊斯蘭的了解,還有與穆斯林團體的互動。今年舉辦的地點在印尼,從6月4日到24日,分別在雅加達、沙拉迪加和日惹進行。耶穌會中華省阮廷明治修士,也出席了此次的宗教交談,我們首先來看看他於雅加達的體驗。
今年夏天,我有機會參加亞太神學相遇計畫(Asia Pacific Theology Encounter Program, APTEP)。這個計畫專為在培育中的耶穌會士和神學學生設計,旨在透過生活、行動、靈修和神學交流,促進對伊斯蘭教的了解和與穆斯林社群的互動。
耶穌會亞太區聯會與「在亞洲穆斯林中的耶穌會士」網絡 (Jesuits Among Muslims in Asia, JAMIA Network) 及羅耀拉神學院 (Loyola School of Theology) 合作,共同籌劃了這個計畫。今年,計畫由亞太區聯會的輔佐克雷格.蘇托莫神父 (Fr Greg Soetomo SJ) 和基督教伊斯蘭學者雷納托·奧利韋羅斯博士 (Renato Oliveros) 一同指導21名參與者。他們分別來自巴西、布隆迪、安哥拉、印尼、菲律賓、越南、緬甸和新加坡。
今年的亞太神學相遇計畫舉辦日期為2024年6月4日至24日,地點在印尼的雅加達 (Jakarta)、沙拉迪加 (Salatiga) 和日惹 (Yogyakarta) 三座城市。
在前往印尼參加這項計劃以前,所有的學員透過閱讀休.戈達德 (Hugh Goddard) 的兩本著作《基督徒與穆斯林:從雙重標準到相互理解》(Christians and Muslims: From Double Standards to Mutual Understanding) 和《基督教與穆斯林關係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Muslim Relations),一同探索伊斯蘭與基督教之間的動態關係。之後,我們將線上分享的見解帶到雅加達的印尼國際伊斯蘭大學 (International Islamic University of Indonesia in Jakarta),藉由和尊敬的穆斯林學者的對話及講座中,使它們得到了淬煉。

在此,我想透過時間、空間和三個和諧相遇的經驗,同大家分享這次的體驗。
時間:第一週
第一週,我們進行了大量閱讀、與大學生見面和接觸,並與穆斯林學者討論。
印尼國際伊斯蘭大學十分支持有興趣學習伊斯蘭的外國人。該大學約有400名學生,設有教育、政治科學、經濟學和伊斯蘭研究等四個學院。在我們與碩士和博士級學者的互動中,揭示了很多主流媒體中,甚少展露的伊斯蘭的一面。
我們在第一週的旅程中分享了許多事物,在通往了解印尼穆斯林之路上,感謝天主給我一段有趣的旅程,讓我度過很有意義的一週。
在這個星期裡,我們與穆斯林的相遇既豐富又精彩,從他們的慷慨友好,到他們對天主教徒的開放,再到我們之間的兄弟對話,這些經歷都徹底改變了我對穆斯林的看法。之所以改變,是來自不同層面的相遇,例如午餐時的對話、日常小聚的閒談、週末或夜晚的外出活動,以及不同主題的學術講座。
空間:為何是印尼?
這個國家有個有趣的現象,她既是一個穆斯林國家,卻有著許多天主教的聖召,印尼的許多修會一直在向世界各地派遣傳教士。因此,我很好奇這兩個宗教如何和諧共存。在來到這裡的第一個星期中,我在許多不同的地方體驗到我們之間的友誼。
我看到兩個宗教組織者之間許多兄弟姐妹的言行舉止,例如微笑、擁抱、歡樂的面孔、問候的話語和兄弟姐妹之間有說有笑。我也在大學的餐廳中體驗到這種友誼,在餐廳中我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他們中有許多人很歡迎我們,並慷慨與我們分享,包括他們為什麼會來到這所大學就讀。
有一天午餐時,我遇到一名阿富汗的學生,她分享了她在自己國家的情況、在這裡學習的經驗,以及她對未來的看法。她告訴我,她還在尼泊爾學習時,也有一位越南朋友。後來,我們更發現我們之間有許多共同點,她說阿富汗和越南這兩個國家的情況有許多相似之處。她也提到對未來的不確定,我們都感同身受。
相遇一:宗教節日的和諧
印尼是世界上節日最多的國家。如果不是參加亞太神學相遇計畫,我根本就不會了解到這些訊息。在課程中,我們邀請到印尼國際伊斯蘭大學碩士課程主任澤曾·扎納爾·穆塔欽 (Zezen Zaenal Mutaqin, S.J.D) 法學博士,來分享印尼穆斯林的和諧。
在講座結束時,我問他印尼如何在種族、文化和語言多樣性中保持和諧。穆塔欽博士來自一個擁有1340個族群的國家,他分享了自己與兒子間的一段對話:
有一次,他的兒子問他,為什麼他們在3月11日到12日有假期。他驕傲地回答他的兒子,這是源於峇里島有一小群人是印度教 (佔印尼人口的1.7%),這是他們的節日。他們的政府對這一千個島國中的每一個宗教,都是平等對待。由於他對國家抱有尊重的態度,他同時也把這份尊重的價值觀,傳承給他的兒子。
這之外,我也有機會聽到來自其他不同國家的穆斯林,談論他們自己的國家與印尼穆斯林的比較。他們有著相同的體驗,都是認為印尼珍惜宗教與文化之間的和諧。
阿富汗和尼泊爾的朋友告訴我們,在這裡,他們有很多學習的機會,並感受到穆斯林對於女性發展權利的真正教導。這讓我想起在香港與穆斯林會面的情景,一位任職於灣仔愛群清真寺 (Masjid Ammar) 和林士德伊斯蘭中心 (Osman Ramju Sadick Centre) 的穆斯林女性說,她在家庭和社區中有不同的角色和責任,她很樂意兼顧並履行這些角色。
相遇二:兩個重要的機構在雅加達相會
我的第三個體驗是在雅加達大教堂前的伊斯蒂克拉爾清真寺(Istiqlal),蘇托莫神父的一些穆斯林朋友,向我們介紹了清真寺的生活和信仰。其中一位朋友分享了,穆斯林如何從阿拉那裡獲得寬恕,這就是穆斯林深刻強調阿拉的兩個名字,「至仁至慈」(Ar-Rahman)、「至慈至悲」(Ar-Rahim)的原因,我對他們的信仰深表欣賞。我明白了為什麼這裡的穆斯林,是如此的溫和及善良。
我還看到穆斯林在清真寺內的歸屬感非常強烈。我參觀清真寺的時間雖不到一小時,但已感受到與他們在一起時的共鳴。他們把清真寺當作自己的家,他們每個人來到這裡,就像回到家一樣。許多人來祈禱,有些人與家人一起來,讓孩子們一起玩耍,還有些人來休息。
相遇三:使用資訊科技進行對話
事實上,我發現要記住許多穆斯林術語和名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印尼學習時,這一困難更為明顯,因為有許多術語都被翻譯或轉換成印尼的官方語言,Bahasa。然而,我發現通過手機上的翻譯應用程式,卻促成了一種對話的方式,這一點實在很有趣。經由那些應用程式的協助,我們能夠更容易了解到當地穆斯林的意思,且能真切地連結、並深化彼此間的關係。這種經驗,跟我在台灣與香港很相似。
他們也讓我試著用他們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信仰。當他們從我這裡聽到他們的語言和信仰表達時,我看到他們充滿喜悅的眼神。從互相理解開始,我們深入探討宗教交談 的幾個面向。我們發現這兩個宗教之間有許多重疊或共同點。
第一週,我在學習、認識和體驗印尼國際伊斯蘭大學與伊斯蒂克拉清真寺的多元文化之際,就感到賓至如歸。工作人員、教授和學生的微笑及熱情款待,使我們有了歸屬感。這些兄弟般的態度和行為,在我們之間打開了相互認識的空間。我更多的是感受到,我們這兩個宗教間的聯繫被拉得更近了,而非被分裂。我們彼此間以真誠的心尊重對方,兄弟姐妹的相遇相惜,引領我們建立起情誼。
一星期的時間過得很快,對我來說,完全來不及與更多的國際學生交流。然而,我們保留了這些情感和渴望,帶著它們前往我們的下一站沙拉迪加。
文:耶穌會會士 阮廷明治修士
圖:阮廷明治修士、耶穌會亞太區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