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四起的炎炎夏日,靜山靈修中心迎來了50多位中華省的耶穌會會士,在祈禱與共融的氛圍中一起關心會省的「家務事」,共敘主內的「兄弟情」。四天三夜的聚會裡,會士們聆聽會省各單位和團體的現況報告,也在小組靈修交談和大組分享中,對省的需要、使徒優先計劃、調整方向作出深刻的反思與回應。

平常分散各據點的50多位中華省耶穌會士,於 2024年6月30日至7月3日齊聚彰化靜山靈修中心,在聆聽、交談、祈禱和共融的氛圍中,召開了台灣區的聚會。除了參與正規的會議,老中青三代的會士也在餐桌上、走廊間,以及散步或洗碗的時刻,珍惜彼此歡聚一堂的弟兄情誼。大夥兒此起彼落的笑聲與交談聲,使靜謐的靈修中心增添了幾許歡樂的氣氛。

此次聚會以晚禱揭開序幕,弟兄們一起聆聽《首批創會神父決議書》(The Deliberation of the First Fathers)的節錄文字,並為會議的進行祈求主的帶領:

「…雖然,我們有共同的心思和意願,即按照我們的聖召找尋天主完美的聖意,但在具體實行上各有各的觀點。最後,大家一致決定,要激起比平日更大的祈禱熱忱,舉行聖祭和默想,而在盡我們一切的力量之後,讓天主來照顧我們… 《首批創會神父決議書》[1]

provincial1
省會長董澤龍神父致詞

聚會的第一天上午,省會長董澤龍神父在致詞中著重分享耶穌會在台灣地區的一些關鍵課題,讓會士們更清楚當前的狀況與方向。隨後,五個團體的院長及會院代表,從成員組成、使徒服務、團體活動、如何推動耶穌會普世性使徒優先(UAPs) 和回應中華省使徒計劃(PAP)等面向,分別介紹各自的團體。片刻的祈禱和休息後,各小組針對省會長及團體生活的分享,進行第一次的靈修交談,然後再回到大組做簡報。有的組別提到需要在「生活-使命」中找到新的範式(new paradigm),需要加強團體生活的面向、活出簡樸與好客的精神;有的注意到會士老化的議題,但賴天主的恩寵,使命將繼續下去;有的提到在「舊與新」的使命之間如何向天主與機遇開放;也有小組提到在張力中找到平衡,透過合作與修剪才能結出果實等。

當天下午時段,籌備小組安排了一些使徒單位和機構進行「強弱危機」分析(SWOT Analysis),包括:傳播出版、青年培育、社會服務、依納爵靈修與培育,以及學校教育。各單位負責人(含平信徒合作者)報告後,大組也在 Q&A 的環節裡進行提問或給予回饋。彌撒聖祭後,大夥兒開心地享用靜山同仁及幾位年輕會士用心準備的燒烤晚餐,大大地滿足了眾人的味蕾。

biggroup5
工作報告與交流

第二天早禱後,會士們聆聽有關中國使命、中華省會士的培育現況與計劃、台灣區的人事及財務相關簡報。會士弟兄們也針對相關的議題,提出熱烈的討論與回饋。下半天,中華省的使命夥伴蘇英麟博士以觀察者和參與者的視角,幫助大家加深了解 PAP 的精神及其後續的發展。他也分享去年與省會長在羅馬總院參加「更新與變革的使徒計劃」研討會的心得,特別提到總會長的一些叮囑,諸如:「真正的變革更多取決於『過程』,而不是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別縮窄你的視野/願景」 。

與會弟兄聆聽了下午的分享後,第二次小組靈修交談就以 PAP 為主軸進行分享,焦點為:個人如何看中華省的 PAP?分享說明中有何新的啟發?是否看到 PAP 能對台灣的現況有所回應?各組後來回到會場做簡報,有的弟兄表示 PAP 有點抽象,不清楚「在過程中」指的是什麼,渴望有更明確、成果導向的使徒計劃或澄清;有的則表示尊重與接受 PAP,相信「在過程中」有其意義。有鑑於此,籌備小組在當天晚上提出反省題,邀請弟兄們在祈禱中,特別去看中華省/台灣地區的三大迫切需要,且是「有能力」回應的需要。此外,為回應這些更重要的需要,中華省在哪方面需要做調整。

massday3
彌撒聖祭

第三天在早禱及拍團體照後,各小組針對前一晚的反省題進行最後一次的靈修交談,然後回到大組做報告。不少組別觀察到了下述的需要,像是:神學與依納爵靈修的培育、會士全職參與青年工作與聖召推廣、善用資源並加以統整、傳福音、關懷弱勢、傳播媒體、改變組織和團體文化等需要;需要調整的部分是:會士有更大的內在覺察和持續的皈依、強化與平信徒的合作、更多聆聽與團體分辨,以決定哪些是該放棄或繼續的使命、強化堂區使其更成為使命的平台、行政結構精簡化等。

隨後,省會長董澤龍神父綜合三天的觀察與聆聽,以「過程學習、學習過程」來分享此會議帶給他的啟發。首先,董神父提到了這幾天浮現的一些關鍵詞,如:過程與無限的可能、局限及有限、PAP 的精神能在我們的情感中扎根(Spirit- affective appropriation)、新的範式,以及張力。再來,他觀察到一些鼓舞人心的面向,像是:弟兄們珍惜彼此的臨在與交談、真誠地說出現況與關切、對差異與固有的困難更感安心自在、更全面的認識兩岸的現況。挑戰的部分包含:需要持續的皈依及澄清、本地化與普世性/具體與抽象的拿捏、採取行動所需要的時間與精力、看似仍困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將來會士數目的減少和過去受過的傷害,因而害怕犯錯。最後,董神父以下述四點做總結:同道偕行的精神及信德的舉動、透過交談找到團體生活及使徒工作上的洞察力、提升彼此在情感上的連結,以及增強在彼此互動上的正向文化。

團體大合照
團體大合照

在結束前的感恩祭中,董神父透過聖多默宗徒因沒看到復活主說出「我絕不信」(若廿25)的話語,提出了反思,同時也邀請大家繼續深化 PAP 的三個方面,即:「正向文化、同屬一省、攜手同行」。他也敦促會士弟兄們在生活與使命中繼續詮釋與落實「省使徒計劃」,在「學習的過程中」走向未來。

在結束省聚會、離開靜山以前,李驊神父帶領大家做回顧與省察。他邀請大家從「生命、愛、歡樂」(Life, Love and Laughter)的三個幅度反省過去幾天的經驗,問問自己:在聚會中,感受到最有活力、最被愛、最歡樂的是什麼?這個經驗帶給我什麼感受?另外,我最感受到給予生命/愛/歡樂的是什麼?有什麼感受?而在上述的經驗中,是否體驗到天主對自己有一個邀請,我可以怎麼回應?省察之後,弟兄們也在大組中慷慨分享自己所覺察到的經驗和感受,為這難得聚首的會議劃上完美的句點。

透過幾天的分享與交談,與會弟兄們對台灣區的現況與需要有了更深的瞭解。願我們在過程中持續向聖神開放,帶著學習與分辨之心攜手同行,跟召喚我們的那一位一起走向未來!

撰文:謝詩祥神父
圖:謝詩祥神父/莫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