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會士 Martin 修士,參與了中華省青年工作委員會於2024年6月10日到16日,在澳門利瑪竇中學舉辦的兩岸四地青年合作者培育活動。原本對陪伴青年不太有信心的他,經神師的提醒後豁然開朗,了解到自己不必扮演導師,而應成為一個有愛的同行者、陪伴者。

最近,我以耶穌會會士和服務成員的身份,參加了在澳門利瑪竇中學舉行的耶穌會中華省青年合作者培育。雖然名為服務團隊的一員,但其實整個活動前後,湯湧、PJ、朴正煥三位神父,世芊、小薇,還有其他幾位內地的夥伴們,承擔了主要的策劃、準備、主持及帶領工作。他們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我則只是陪著學員們玩、吃飯、分享、聊天,不折不扣地作了一回吃閒飯,「坐享其成」的服務人員。

作為一個陪伴者,我這次也能夠更專注地以觀察、留意和聆聽的姿態來參與。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這次培育的活動安排,不只是單純地讓青年們認識中華省和省內開展的青年工作。主持人小薇,先請大家反省和表達各人對於青年活動的理想和期待,也特別在這當中邀請他們分享自己參與青年活動的經驗、與青年工作者及會士相處的感受等等。特別讓我感到觸動和啟發的是一位學員分享道:「年輕人有時並非期待著誰能幫他解決問題,他更大的內在渴望是被聆聽、被尊重、被陪伴。」

這也讓我聯想到自己試教(實習)一年來的一些經歷,去年當我接到省會長的派遣,知道要去協助 PJ 神父做青年工作的時候,我心中著實有不少擔憂,雖然自己年紀還不算太大,但我自感和當代的年輕人之間有道不深不淺的「代溝」,特別是對於 2000年後出生的一代,我心中給他們貼著很多負面的標籤,「浮躁」、「自私」、「享樂主義」等等,我擔心他們不配合、不聽我的話。在服務當中,我慢慢意識到自己在以一個「導師」的心態和年輕人來往,試圖糾正他們、解決他們的問題,而這也正是讓我感到棘手和缺少信心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我的神師提醒我說:「不要太在意你工作的成果,你講過的東西,人們過後多數都不再記得,但他們會記得你曾陪伴他們走過,把你真實經驗到的耶穌分享出來,和他們一起走向耶穌,這就是最好的服務。」神師的一席話,讓我如釋重負也豁然開朗——我並非導師,也不必扮演導師,我應成為的是一個有愛的同行者、陪伴者。

在這次活動中,這份邀請愈發強烈地浮現了出來,特別在一天半的避靜當中,看到兩岸四地的青年虔心朝拜聖體,見證他們在祈禱中被天父和耶穌聖心的愛所擁抱和碰觸。站在場地後面的我,心中湧起很多感動——再沒有比這更有意義的事情了!

和幾位青年一對一的談話時,與過往很多次和青年人談話的體會一樣,在聆聽他們的過程中,我看到了曾經走過和正在前行的自己,更看到陪著我一路同行,此刻也正和他們同行的耶穌。我感到這正是耶穌讓我繼續做的——與青年同道偕行,成為一個有愛的陪伴者。

文:Martin 耶穌會會士
圖:Martin 修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