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於四月底辭世的汪德明神父,一生結出的果實纍纍。他入會的年代,只要遠渡重洋傳教,很難再回家鄉省親。但他捨下他的小船、跟隨主耶穌基督,他說他打從一開始就深愛台灣,愛到忘了西班牙的家。

「沒有什麼事,比起知道我們有一個使命,更偉大、更快樂的了。」

這是甫以94歲高齡蒙主恩召、西班牙籍的汪德明神父(Fr. Jesús Sánchez Breña, S.J.),在世時曾寫過的一段話。幽默隨和的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不斷地結出果實,從1961年32歲晉鐸後不久,便積極展開他的使命,直到87歲住進頤福園,即使困在老弱的身軀裡,他仍不忘自己的使命。

主祭、襄禮、共祭神父們準備進堂
主祭、襄禮、共祭神父們準備進堂

 

2024年5月4日初夏微熱的上午,汪德明神父的殯葬彌撒於彰化靜山靈修中心舉行。彌撒由中華省省佐墨朗神父主禮、詹德隆神父與聶世平神父襄禮,包括新竹教區榮休主教劉丹桂神父在內的11位神長共祭。

與會約百位的來賓當中,包括了汪神父曾陪伴過的台南耶穌聖心堂的學生、教友,也有早年和他一起跑遍新竹山區原住民部落、推廣儲蓄互助社的伙伴,還有國際溢昇會的會員,以及一群穿著紅領黑色背心制服的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的理事們前來弔唁,並以印有會徽的藍色會旗,覆蓋汪神父的靈柩。他們見證了汪德明神父一生,所結出的不同果實。

結出許多子粒
聖道禮儀選讀了《若望福音》12:24-26:「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裏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纔結出許多子粒來……」證道的聶世平神父同樣來自西班牙,他說汪德明神父應驗了這個天主的諾言,犧牲了喜歡做的事、犧牲了與家人一起的機會,重新適應新的語言、文化,為的是結出豐厚的果實。

聶世平神父證道
聶世平神父證道

 

聶神父說,汪神父懷著跟隨主的渴望,經常分辨在哪裡可與耶穌合作,他會觀察台灣社會哪裡有需要、教會在台灣應該做什麼,深刻地活出耶穌所命令的「結出常存的果實」這個使命。

聶世平神父將汪神父在台灣的福傳之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也就是他投身耕耘的三座「葡萄園」:社會工作、培育平信徒、老年服務。

1960年代初,30歲出頭剛晉鐸不久的汪神父,留意到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不公義,貧窮。他連同其他神父和教友,鼓吹在社區、部落成立儲蓄互助社,並推動政府立法,以聚沙成塔的力量,讓一般人在經濟上既自助也彼此互助,且有法律的保障。他被視為台灣儲蓄互助社會運動的靈魂人物,且他這粒麥子落了地,真正結出許多子粒來,目前全台已有324個儲蓄互助社,社員超過22萬人。

殯葬彌撒現場
殯葬彌撒現場

 

到了1980年代,汪神父進入半百的歲數,他看見教會的另一種需要,轉而投入平信徒的培育。台灣卡內基訓練創辦人黑幼龍先生在2021年接受耶穌會中華省通傳中心的專訪時曾說,其實早在1960年代中期梵二剛結束,汪神父便已提到,教會應該更重視教友,教友參與本來就是教會應有的精神,而不是附帶的。

你叫了我,我在這裡
聶世平神父表示,汪神父為了培育平信徒,寫了很多和培育有關的書籍及手冊。這個階段的他,也常以《撒慕爾紀上》當中的一句經文為口號:「你叫了我,我在這裏。」(撒上3:6)

但天主的僕人也會老去,1990年代末汪神父也加入銀髮一族,他因此注意到老人的需求。在自己邁入70之齡時,從高雄開始推動成立,針對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人們,賦予人生一種新而充實的願景的國際溢昇會 (Life Ascending International)。映照台灣近年逐漸高齡化的社會,又再次印證了汪神父總是敏察時代訊號、走在時代尖端。

殯葬彌撒上播放汪神父獲頒中華民國身分證當日致詞的錄影
殯葬彌撒上播放汪神父獲頒中華民國身分證當日致詞的錄影

 

汪神父真的很愛台灣,聶世平神父說:「他用他的身體、他的精神、他的時間,全部都給了使命。」2018年,身體已越來越羸弱的汪神父,終於獲頒中華民國身分證。在領受國民身分證的典禮上他說,從一開始就愛台灣,愛到忘了西班牙的家,但是西班牙的家人認為他是台灣人,台灣人認為他是外國人,那他到底屬於哪個國家呢?拿到身分證,他很感動,也很溫柔地說:「我現在屬於你們了,我非常高興。」

到底,做一位傳教士 (Missionary)意味什麼?聶世平神父表示,汪神父給了他靈感與榜樣。那不只是一個人、做了某些事,還要再加上身分,這個身分就是使命 (Mission) 。

啟靈前往墓園
啟靈前往墓園

 

告別禮開始前,墨朗神父代表省會長董澤龍神父致詞時說:「我所認識的汪神父,十分謙遜,臉上總是帶著親切的微笑,充滿正能量。」有位會士得知汪神父過世的消息後,寫信給墨朗神父分享:「汪神父是一位很棒的神父、會士和朋友,是天主忠信的好僕人。」

告別禮結束後,隨即啟靈,眾人在明亮的天空映照下,沿著靜山夾道的綠蔭,緩緩前行,陪伴結實纍纍的汪德明神父走完人世最後的一程。

文/圖:耶穌會中華省通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