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韓國,目前擔任澳門利瑪竇中學校牧助理的朴正煥神父,曾在台灣待過18年,他是親眼見證耶穌會近十年青年工作轉變的一部「活歷史」。改組、與平信徒合作、新中心落成、成立南部辦公室,每個轉捩點他幾乎都在。他娓娓道來 Magis 青年中心的發展過程,包括他的感想與期待,還有在這過程,天主施展於他身上的奇妙計畫。

被邀請寫些有關 Magis 青年中心的10周年發展過程, 我一口答應了,因為我覺得青年中心的歷史軌跡值得回顧, 以這樣的方式慶祝10周年,很有意義。

我不只是為了這一次而回顧中心的過去,我經常在想起中心的發展過程時, 感受到天主的臨在和祂的帶領,我因此感謝天主,並謝謝於此期間投入台灣青年工作和中心青年工作的同事們,以及共同經歷這一切的青年們。

現今在台灣天主教青年工作的領域, Magis 青年中心佔了一席之地,這樣的評價並不誇張。 這些發展當然來自天主的啟發加上人的配合。

我在2010年6月成為神父之後, 第一個使命就是耶穌會中華省台灣地區的青年工作,同年8月就開始負責耶穌會青年使徒工作小組。不過,當時耶穌會的青年工作規模很小, 耕莘文教院3樓小小的一間辦公室裡,兩張辦公的桌子,給秘書莊俐聖小姐和我用,還有一張圓桌和幾張椅子,用來接待年輕人,可以說是小而美的青年工作單位。

工作項目不算很多,一年舉辦一、兩次的 「與主相遇祈禱營」、陪伴大專同學會的聚會、幫忙中華省的各種活動、編輯目前已停刊的《 俠客行 》、支援教區和其他修會的青年活動,例如大專同學會的「陶成營」等。過往大致是這樣,我自己也覺得這樣就夠了,或者說青年工作就是如此而已。

當時還有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負責青年工作的耶穌會會士皆是短期工作,不到幾年就更換,因為年輕會士的培育還沒完成,需要出國讀書等等因素。

youthcommitte
朴神父 (右二) 與時任耶穌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的伙伴們

2013年時,我要離開耶穌會青年使徒工作小組 (當時的名稱)去日本進修, 但當時要從耶穌會其他的神父或修士當中,找到可以接任青年工作的人選,相當不容易。 在如此的情況下,時任中華會省省會長的李驊神父, 下了一個很果敢的決定, 就是邀請平信徒來負責耶穌會中華省的青年工作。

我自己雖然有點擔心,但支持省會長如此的決定。我也聽到耶穌會士擔心的聲音,還是覺得值得嘗試。 記得我在輔仁大學宗輔室裡,面試了兩位平信徒, 就是現任中心的主任王世芊女士,還有現在在宜蘭學校工作的廖光宇先生。他們兩位都是基督生活團的團員,因此很熟悉依納爵靈修。我對他們的第一個印象很好, 有經驗又有想法。 我請到他們之後,慢慢離開青年小組的工作、去日本讀書,也不再管青年工作了。

在日本讀書的期間 (2013-2017),我每年回來一次更新居留證時,發現青年工作小組的名稱改為「Magis 青年中心」,而且在中心工作的同事越來越多, 辦公室也增加了幾間,規模越來越大。起初我沒有很深入地跟他們交流, 我沒想到後來會繼續做青年工作, 我以為我唸完書會做本堂的工作。

到了2016年,我開始跟當時的省會長李驊神父談,完成學業後要做的使命工作,我們大概達成共識,我要做古亭耶穌聖心堂的副本堂,我自己也滿期待的。 但天主的計畫很奇妙, 我在日本上智大學的最後一個學期為了專心寫論文而沒有選課, 我以為已經修完了學校要求的學分,後來才發現算錯學分, 必須延長一個學期。

天主透過我個人的錯而改變我未來的方向。在那6個月的期間,當時 Magis 青年中心的神師是謝詩祥神父,他即將被派去羅馬梵蒂岡電台中文部服務, 我的工作於是改為接他的位子。就這樣,我再次開始從事青年工作, 天主太奇妙了。

回到台灣,我又回到了青年工作的崗位,不過狀況已經不同。 Magis 青年中心不再是以前的耶穌會青年工作小組, 有6位員工,新的青年中心場地正在裝修。 2017年12月8日,位於耕莘文教院3樓、新的 Magis 青年中心正式啟用了。 有了比較完善的場地、經驗豐富又有想法的員工, 青年工作的規模就大為不同。

朴神父和青年參與淨灘活動
朴神父和青年參與淨灘活動

 

2013年到2017年的期間,有過墨朗神父和謝詩祥神父的陪伴, 但如此規模的發展和成長,主要歸功於王世芊女士和廖光宇先生的帶領,和其他同事們的努力和付出。

我自己剛回到台灣,需要適應的時間,一來是工作環境跟之前不同,再者與同事建立關係也需要時間, 尤其是在不同的環境下,天主要我做什麼? 當時我沒有很清楚, 因此我選擇安靜不多話地參與青年中心所做的工作,慢慢了解青年中心的工作和每個人的特質等。

就這樣過了半年, 我心中逐漸有了一些想法, 及至經過一年左右的觀察和參與,我比較確定的是:
1. 我們的同事在辦活動和做事方面相當出色, 第一線工作由他們來做更好。他們懂台灣社會、台灣的年輕人,有台灣的人脈等。
2. 他們的品質,直接影響到我們服務的品質,他們越懂依納爵靈修的話, 我們服務的品質越好。
3. 我們青年中心的團隊需要滋養。

因此, 我自己心中決定了我的定位。我基本上不做第一線的工作, 那由我們的同事來負責,而我會陪伴並支持我們的團隊。我自己能夠做的是加強同事們的依納爵靈修, 其他部分他們比我強得多。 我會注重團隊的培育和團隊感,因此決定每個月一次的下午, 上午開會之後一起共融,吃飯、看電影、 看展覽等。還有,強力推動每年做5天以上的依納爵式避靜,若有機會,就邀請外面人士來培育團隊等。 雖然我已經離開青年中心, 至今我仍覺得當時下了很正確的決定。

王漪老師帶領福音劇靈修
中心邀請王漪老師 (右三) 帶領福音劇靈修

 

我希望我們中心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專業的領域、 獨特的專長,來回應年輕人的需要。這樣的方向,雖然在後來,稍顯同事之間缺乏彼此合作的弱點,但對於每個人自由發展自己的專長會有所幫助。

在這裡特別想提青年中心的一項工作,就是從耶穌會亞太區聯會開始推動的 「爵醒行動」培訓課程,就是為期一年,簡單易懂、依納爵靈修的簡要青年版。但要求相當高,每個月有一次一整天的課程、 每天的省察和靈修日記、每個月一次的小組聚會和靈修交談等。我原本以為,這些要求對時下年輕人頗不容易,可能沒人感興趣,結果出乎意料,每一期有相當多的年輕人報名。由此可知,年輕人也很渴望接受比較有系統、又有深度的靈修培育。

我陪伴多次的爵醒行動,在課程完成之後, 我會和同事們一起反省然後調整課程。經過這樣的課程,每個人親身經歷了什麼是發展、什麼是成長。爵醒行動即使行之有年, 仍持續進化。

2021年有了新的拓展。有一次我在河濱公園散步的時候,突然有一個想法: 是否要在南部設立 Magis 青年中心的南部據點?南部的青年人一直希望耶穌會可以跨足南部,請求耶穌會派遣會士到南部幫忙青年們。我把這樣的聲音放在心中許久, 可惜力不從心。但如果有機會派人去南部展開南部的據點,將可回應南部青年的需要。其實,在北部的青年中心,我覺得到了某個階段、 在有限的服務對象之下, 已有相當規模的青年中心需要一些突破。

我和王世芊主任商量之後,取得其他同事的同意, 決定派林薇去台南開發 Magis 南部辦公室。一直到現在,南部辦公室仍在穩定發展中。

因為朴神父的聆聽和靈感,林薇 (著紅色帽T者) 到南部開拓耶穌會的青年工作
南部爵醒行動。因為朴神父的聆聽和靈感,林薇 (著紅色帽T者) 到南部開拓耶穌會的青年工作

 

2021年,也是我離開台灣回到韓國,準備去愛爾蘭做第三年的時候,但我在韓國時身體出了問題,因此申請安息年而留在韓國一年半的時間。 安息年結束之際,我透過與省會長董澤龍神父的交談而接受新的派遣,這樣的派遣與我原本的想法不同,我沒想過離開台灣。

我原本想的是離開台北到南部重新開始青年工作,既然南部青年的需要如此強烈,我想要回應他們的需要。但省會長的想法不一樣, 因為他要考慮整個中華省的需要而想要派我去澳門。奇妙的是,我一聽到省會長的邀請,即使與我原本的計畫截然不同, 但我很欣然接受了。 當然不是我不喜歡台灣和那裡的同事和朋友,而是感覺到天主的邀請,要我去澳門,把台灣的經驗和收到的愛跟澳門的人分享。

我在韓國入耶穌會並接受5年的培育,但在台灣生活了18年,我的培育幾乎都在台灣。在這過程當中的成長, 如果說我身上有什麼技能和可欣賞的地方, 應該都與台灣的人事物有關。 我跟台灣的同事和朋友們道別時,也分享這種心情。我去澳門不是離開你們,而是把在台灣的經驗和愛帶去澳門。現在我人在澳門,但並不覺得我離開台灣,而是覺得我們活躍的範圍變大了。

我衷心感謝天主、感謝青年中心的同事們,與他們的共事和相處當中,我被愛得很夠。我很相信,中心的同事們、服務的青年們,也會感受到這一點吧。 我覺得青年中心已經來到另一個階段, 也看到青年中心要調整的地方, 希望藉著青年中心10周年的慶祝,一方面好好欣賞走過的風景,一方面也要果敢地反省、調整而奔向未來,好能跟青年們共創充滿希望的未來。

我一直覺得,2013年李驊神父所做的決定,就是邀請王世芊女士和廖光宇先生來負責耶穌會中華省青年工作的創舉,真是神來一筆。不然,我能想像的還是一位耶穌會士和一位秘書,在一間小辦公室裡埋頭苦幹的畫面, 哈哈哈! 加油! 我愛你們!

文:朴正煥神父 現為澳門利瑪竇中學校牧助理

圖:Magis 青年中心

【Magis青年中心十週年】用青春陪伴:老青年的心裡話
【Magis青年中心十週年】十大「爵」醒回顧 (上篇)
【Magis青年中心十週年】十大「爵」醒回顧 (下篇)

朴神父在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