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如何讓網絡、短視頻、公眾號、朋友圈成為我們愛天主愛人的工具,而不是讓它們成為我們的天主?」這是耶穌會亞太區聯會近日在印尼舉行的讀書修士與終身修士聚會後,值得一再反思的問題。

耶穌會亞太區聯會於 2023年12月20至27日,在印度尼西亞的日惹特區舉行了「讀書修士和終身修士圈」(Scholastics and Brothers Circle,SBC)的聚會,來自不同國家的50多位弟兄們相聚一起互相交流意見,彼此學習,分享和探討如何讓網絡和現代電子媒體在我們的使命和福傳中發揮積極作用。在短暫的八天聚會中,這些依納爵弟子們相聚在天主台前,建立了主內的友誼。為我而言,這實屬一份寶貴而美好的經驗!

正如會祖聖依納爵在「原則與基礎」中所說,「人受造的目的,是為讚美、欽崇、事奉我們的主天主,因而拯救自己的靈魂。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人而造的,為助他達到他受造的目的。」(神操23號),網絡、手機、電腦,以及社交媒體的發展也是我們與天主建立關係的渠道之一。從早期的媒體——報紙、電台、電視節目,到新興媒體——網站、臉書、Youtube、Instagram,以及各種短視頻平台,無論是個別會士或修會的官方媒體平台,都在運用這些渠道去福傳,幫助更多的人與主相遇;其中一些會省已經取得了豐盛的成果,一些會省仍在積極的探索。除此之外,我們在分享中也提到整個社會,包括會士弟兄們對於社交媒體的依賴性,人們在網絡中尋求對孤獨的慰籍,而事實是網絡並無法減少我們的孤獨感。

與會修士們的共融與分享
與會修士們的共融與分享

印尼省省會長朱利雅萬神父(Fr Benedictus Hari Juliawan SJ)在彌撒講道中說道,「我們當今的挑戰是如何邀請天主參與到我們的網絡活動中!」另一個很實際而且需要反省的挑戰卻是「手機和網絡是否成了主導我們生命的天主?」這也許是對我們每個人的提問:「我該如何讓網絡、短視頻、公眾號、朋友圈成為我們愛天主愛人的工具,而不是讓它們成為我們的天主?」

耶穌會亞太區聯會的主席,墨雷諾神父(Fr Tony Moreno SJ)在他的開場致辭中提醒我們每一位修士應該活出3C原則:塑造皈依(Conversion)的文化,重建團體(Community)的聯繫,滋養關懷(Caring)的文化。與來自亞太區不同國家的弟兄在一起的這幾天中,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主內朋友(Friends in the Lord) 的情誼,以及弟兄們如何在團體中實踐並生活出3C原則。身臨這樣的團體,我的內心真實的被天主聖神觸動——天主聖神藉著依納爵靈修把這些陌生青年聚在一起,並在短短的十天內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正如雅魯培國際會院的院長里奧神父(Fr Riyo Mursanto SJ)在閉幕彌撒中所說的,「你們現在所建立的友誼會成為你們未來在服務和使命中合作的基石!」回顧自己在修會的五年培育,除了與天主的關係,修會中弟兄們之間的支持在我的聖召歷程中舉足輕重!

Fr. Riyo Mursanto 的分享
Fr. Riyo Mursanto 的分享

我們的寶貴之處在於我們每個人的獨特性,修會在培育中幫助我們活出更真實和更豐盛的生命,同時在我們每個人的獨特性、恩寵和軟弱中,我們又分享同一的身份——天主所鍾愛的孩子!我們的友誼即建立在這牢固的身份之上,然後在我們的獨特性中愈顯主榮!

依納爵靈修的豐富性在於我們如何在多樣性的生命經驗中尋找到天主。無論是在信息閉塞的原始社會,還是信息爆炸的現代科技社會,我們每一位都被邀請與天主、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在這份關係中活出天主愛子的身份!

聚會中的感恩聖祭
聚會中的感恩聖祭

回憶起在這幾天中遇到的來自12個國家的50多位耶穌會士,我的反省停留在了一個很多人都好奇的問題上,「耶穌會士是怎麼樣的人?」我從不同的弟兄口中聽到類似的話:「天主召叫我這個罪人與祂同行,並完成祂的使命!」這,也許就是耶穌會士的自畫像!

撰文:柳達義,耶穌會中華省讀書修士,目前在菲律賓馬尼拉接受哲學培育。

圖:JCAP S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