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依納爵的印象,似乎停留在他是帶領人做避靜的靈修大師,但我們也可留意他在實際生活中,如何具體來走這追隨耶穌基督的道路。他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最小的弟兄姊妹身上,去找尋耶穌基督的身影,並以服侍祂的心情來行動。
依納爵的皈依,就是他一生的志向從追求世俗的虛榮,轉而追隨貧窮謙遜的耶穌基督,這為他不只是內在理念上的轉變,他更願意以生活實際的行動來實踐。
他踏上他的朝聖之路,將身上貴族華麗的衣裳送給窮人,自己卻穿上窮人的粗布長衣。在茫萊撒(Manresa)期間,他乞討度日,不修邊幅,為補贖改正過往追求錦衣玉食的習性,好能實在地追隨貧窮的耶穌。他自己後來在《自述小傳》中也承認,他的這些舉動並不是明智之舉,但在其中我們的確看到他那渴望緊密跟隨基督的熱情。之後,他的靈修愈臻成熟,慢慢領悟到不須再一昧只將自己拘泥於刻苦守齋的行動中,轉而將他畢生的精力投向如耶穌基督那樣去拯救人靈。
在社會使徒工作上,另一段關於依納爵的生平也值得我們注意。他在巴黎求學後期身體不適,醫生建議他回家鄉休養,他聽從醫生的指示,回到他的家鄉羅耀拉(Loyola)。然而,他並沒有回到他哥哥的家中靜養,反而是待在一所收容窮人的醫院,平日裡幫忙照顧病人,也教導村裡的孩童信仰教理。
一般我們對依納爵的印象似乎停留在他是帶領人做避靜的靈修大師,但我們或許也該留意他在實際生活中是如何具體來走這追隨耶穌基督的道路。他不是花很長的時間待在修道院裡祈禱,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最小的弟兄姊妹身上,去找尋耶穌基督的身影,並以服侍祂的心情來行動。某種角度來說,神操的動力即是在具體服務這些最弱勢者如同服侍基督的渴望與行動中展現。
耶穌會成立初期,除了我們所周知的開設許多學校外,也具體回應當時社會底層生活的需要,做了不少社會使徒工作。例如照顧流落街頭的兒童,幫助妓女,協助她們能成婚並培養她們另外謀生的技能,探視監牢的囚犯,照護在疫情期間生病的人。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聖磊思,年紀輕輕就因為照顧病人受感染而過世。依納爵在派遣會士時,常會特別提醒他們要關注當地窮困的人。初期耶穌會士承繼依納爵皈依後的生活方式,他們不只關懷人靈性上的成長,也實際去照料人身體物質上的需要,並致力於關係修和的工作。
進入劇烈變動的現代世界,特別是在梵二後,修會也在找尋自身的定位,耶穌會透過第32屆大會確認其在今日的使命——「服務信仰,促進正義」。《大會文獻》強調會士在培育中與窮人共同生活一段時間是必要的,耶穌會士需優先選擇窮人,這一關懷原則,使耶穌會士能成為福音的真實見證。當時總會長雅魯培神父積極鼓勵耶穌會各省區成立社會服務中心,而面對現代世界難民大量湧現的問題,他也推動享譽國際的耶穌會難民服務組織(JRS),為現代耶穌會注入許多活力,有些人甚至稱雅魯培神父為耶穌會的再造者。
耶穌會延續自依納爵以來服務弱小者的傳統,在未來十年四大使徒優先當中的一項,即在在修和及正義的使命中,「與窮人、被世界遺棄者、其尊嚴受侵犯者同行」。而在近來確認的中華省使徒計畫優先中,也提出了「與青年及匱乏者同行,並彼此學習」。
我們慢慢瞭解做「社會使徒工作」 與單純做「社會服務工作」不太一樣的地方。社會使徒工作要花很多時間去分辨如何更像耶穌與同行者的相遇,去瞭解他們,在這當中去找到關鍵點做改變。社會使徒工作的核心,是體會同行者所經歷的情境,重點即在於「同行」,要與最小的弟兄姊妹同行,更是在其中讓我們大家與耶穌基督同行,成為祂宣揚天國臨現的夥伴。
轉載自 基督生活團刊物 《朋友間 》327期
文:徐森義神父 耶穌會會士 耶穌會中華省社會使徒工作助理
圖:canv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