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才獨立建國的東帝汶,是亞洲最新建立、也是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天主教會和耶穌會選擇用教育,為這個動盪不已的國家培育人才、孕育希望。一起來看看,耶穌會於東帝汶首都帝利創建的一所中學,如何教導學生成為主內的光。

位於東帝汶首都帝利(Dili)數公里以外的聖依納爵•羅耀拉書院(Colegio de Santo Ignacio de Loiola,CSIL),是由在東帝汶的耶穌會會士開辦的一所中學。我有幸被派遣到書院作短期的使徒工作和生活體驗,雖然是去教英文,結果卻學了很多關於在這個相當年輕的國家,治理一所耶穌會學校的喜樂和挑戰。

羅耀拉書院對於東帝汶的未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東帝汶是亞洲最新建立的國家,也是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它在2006年時,經歷了軍事危機,整個國家又倒退回動盪與殺戮的邊緣。教會與耶穌會選擇以教育對此狀況做出回應。

耶穌會會士卡爾達斯神父(Fr Isaias Caldas, SJ)擔任學校校長至今已邁入第三年。十年前羅耀拉書院剛成立之初,他尚是一位讀書修士。他在試教培育期間 (Regency) 協助建校,他的任務有部分是開著車走遍鄰近的村落,宣傳數公里以外開了一所耶穌會學校。他回想起,學校連較像樣的課室也沒有時,是怎麼開學的,當時大部分的基礎設施仍在興建中。「我們知道我們正承行著天主的旨意,卻不知如何能籌措到資金,來興建功能齊備的校舍。我們甚至不知道學生會打哪來!」他說。

早年的日子如今似乎已是陳年往事,從學校的基礎設施和設備,還有教學素質來說,羅耀拉書院已發展為東帝汶首屈一指的學校。校園設施目前包括給七年級至十二年級學生使用的教室、實驗室、寬敞的教職員宿舍、辦公室、行政樓、餐廳、橢圓形跑道、可容納一千人的有頂棚球場,而校園中央就是美麗的小教堂。學生人數則由第一年約三十人增加至今日約八百人。

作者與學生們
作者克魯茲修士與學生們

 

卡爾達斯神父說:「回過頭看,我很訝異羅耀拉書院的發展及蛻變的幅度。這的確是天主的傑作。祂派遣了朋友來幫助我們!」卡爾達斯神父感激眾多恩人的支持,包括耶穌會亞太區聯會,與耶穌會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菲律賓等會省,以及澳洲耶穌會使命中心。

不過,學校縱使有進展,最大的挑戰仍是要確保有足夠的資金。單靠學費收入,不足以維持學校目前的運作水平。羅耀拉書院仰賴東帝汶和澳洲的耶穌會,以及耶穌會亞太區聯會的資助,以提高老師的薪資。但即使如此,依然有老師離職,轉往政府機構工作,尤其是成為薪資更高的英文翻譯員。

學校決定不漲學費是經過刻意的選擇,為的是敞開學校大門,盡可能讓更多東帝汶學生可以入學,不管他們的經濟狀況為何。

「我們如果增加學費,雖然可以付給老師較多的薪資,或許還能保證他們留在羅耀拉學院,不過我們擔心這麼一來,變成只有富裕的家庭才有能力送孩子來就讀。這並非我們的本意,我們不希望羅耀拉書院被當成是一所付得起學費才能來的學校。」卡爾達斯神父解釋。

作者克魯茲修士與校長卡爾達斯神父
作者克魯茲修士與校長卡爾達斯神父

 

目前,有高達30% 的學生受惠於全額獎學金及津貼。羅耀拉書院的行政主任與財務長浦善孝神父 (Fr. Yoshitaka Ura, SJ)說:「我們這樣做是為了確保羅耀拉書院是屬於所有人的。不論貧富,都有機會入學。」

羅耀拉書院是東帝汶眾多的新興學校之一。浦神父說,很多從澳洲、葡萄牙、菲律賓移居帝利的教師,成立了他們的國際學校,提供優質的課程。然而,耶穌會學校所提供的,遠多過好品質的教育。

「我們不僅是一所培養學生聰明才智的普通學校,我們還希望教導學生成為更好的基督徒──懷著『更』(magis)的精神,真正能服務他人的男女。」

任何熟悉耶穌會教育的人,都會明白浦神父這一席話在說什麼。羅耀拉書院不是東帝汶這座小島上一個孤立的教育企業;說得更準確一點,它是遍布更廣的耶穌會全球學校網絡當中的一員。羅耀拉書院符合耶穌會廣被傳頌、教育青少年的歷史傳統,它可追溯至五百年前,依納爵•羅耀拉與其他創會的神父們,在羅馬成立首間教育男孩的學校。

對卡爾達斯神父來說,重要的不是成為最好的學校,而是陶冶學生的性格。他說:「如果羅耀拉書院成為東帝汶的一所優秀學校,那我們要感謝天主。不過它必須是一所能培育這群年輕孩子情操與靈性的學校,他們過去曾受了許多磨難。我們的一些學生是他們整個家族中首位讀到高中的成員!我們希望學校可給予他們才智和眼光,能看到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是一份禮物,同時也是一份責任,要去幫助他人及協助國家的發展。我們希望孕育出我們國家所需要的希望,而我們的希望就是我們的學生。」

校園熱鬧的走廊上,四處是奔跑的學生,而潮濕的教室裡,充斥著學生的笑聲,以及他們用德頓語和葡萄牙語交談的聲音,這一切確實為我畫了一幅充滿希望的美景。

作者克魯茲修士和學生們
作者克魯茲修士和學生們

 

有一次我與他們分享,我在馬尼拉雅典耀大學(Ateneo de Manila)的老師教我如何成為黑暗中的光。很多時候,人們視光為一種強烈的存在、某種威望──眾所矚目的焦點。但雅典耀大學的校訓「主內之光」(Lux in Domino),卻與它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告訴他們,成為光,就是成為照亮別人道路且為別人生命帶來光明的光,更重要的是,與他人分享這種光,讓他們也能成為「主內之光」。

後來,一名十二年級的學生來見我,想弄清楚他如何能成為「主內之光」。我因他提問的深度和十足的坦率而吃了一驚。我沒有想太多就告訴他,要用心學習,不論他將來選擇從事任何事業或職業,都能利用他的技能和學識提升他的東帝汶同胞。見他微笑著離開,我感受到他的心滿意足。

我在羅耀拉書院的兩個星期很快便過了。在我離開前,卡爾達斯神父帶我到一處監獄遺址(Ruins of Ai Pelo Prison),它落成於1889年,一直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監獄直到1935年。我們遇到管理員伯多祿•蘇亞雷斯 (Pedro Suares)。他是一名前游擊隊員,曾為東帝汶的獨立而戰。他向我們展示他在對抗印尼的革命中,被子彈打中留下的傷疤,那時他遭到監禁且被虐待了兩年半。有一次,在受毒打之際,他注視著施虐者說:『你們可以摧殘我的身體。你們可以讓我流血。你們甚至能殺了我。但是我告訴你們:終有一天,東帝汶會得到自由。』」2002年,東帝汶正式宣佈獨立。

「蘇亞雷斯先生,東帝汶現在自由了!你以前拚命爭取的已經在眼前了。」我跟他說。

「是的,不過我們必須教育年輕人,我們才有真正的自由!」

我看著卡爾達斯神父,開玩笑地說:「這正是你現在的工作!」

「是的,這確實是個大工程!」他點頭回答。

文/圖:比安•克魯茲 (Bien Emmanuel C Cruz SJ)菲律賓籍耶穌會士
克魯茲修士目前在馬尼拉羅耀拉神學院攻讀神學。

文章來源:J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