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瑪利亞誕辰慶日當天,輔仁大學醫學系舉行了一場包括耶穌會孔學仁修士在內,共五位大體老師的大體啟用感恩禮儀。他們的生命走入即將上解剖課的學子生命中,以另一種全新的方式延續。
耶穌會的孔學仁修士,一生多數時光都在耶穌會會院裡照顧弟兄、幫忙修理各種故障的門窗、椅子、電燈……他於2020年9月安息主懷,三年後的現在,他換了一個身分,開始教醫學生,怎麼照顧人、怎麼剖析天主所造的奧秘人體。
普世教會慶祝聖母瑪利亞誕辰當天(2023/09/08),輔仁大學醫學系在國璽大樓五樓,舉行了一場包括孔修士在內,共五位大體老師的大體啟用感恩禮儀,讓他們的生命以另一種全新的方式延續。出生於哥倫比亞的孔修士,是五位大體老師中,唯一的外籍人士。

每一個新的學年開始前,輔仁大學醫學系三升四年級的學生會利用暑假期間走出教室、實驗室,去拜訪開學後即將被啟用的大體老師的家人,了解大體老師生前捐大體的動機、生平、個性、為人處事等等,之後再回到課堂上分享。
這是輔仁大學醫學系已進行超過20年的儀式,讓大體解剖課,不僅是知識與技術的課程,更是一場生命教育。從大體迎接禮到啟用禮,下學期還有入殮、火化、公祭、安奉禮,醫學生全程皆要參與。
孔修士的家人遠在哥倫比亞,就由和他熟稔的教友與他的耶穌會弟兄權充家屬代表。醫學生們共二十幾人兵分兩路,一組去耶穌會台北耕莘文教院訪問、一組遠赴台南訪問王秉鈞神父。

要「挖」出孔修士的故事不容易,他個性平淡、安靜,出席活動也總是沉默待在某個角落,學生們總結他是「省話一哥」,說他「一切盡在不言中」。孔修士的生活嚴謹規律,幾點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即使餐廳有客人來或者哪位弟兄遲來,用餐時間一到,他照樣把飯菜統統收走,毫不遲疑。就連參加彌撒,幾十年來都坐在聖堂裡同樣的位子上。
古亭耶穌聖心堂的本堂神父裴育聖,在孔修士的追思彌撒證道時曾說,終身修士在被培育的過程中,神長會常常提醒他們三件事:祈禱,謙卑和身體健康,這三件事,孔修士都一一做到了。他即使於日常散步和假日登山時,也邊走邊為他人祈禱,他感覺到每次走路,都是耶穌與他一起走走。裴神父認為那是祈禱的高峰、是行動中的默觀。
多年來管理耕莘會院財務的黃意玲回憶,年輕時曾與孔修士一起登宜蘭的聖母山莊,當時修士七十幾歲仍健步如飛、一馬當先,體力完全蓋過年輕人。但他即使爬山,也只帶如白煮蛋、香蕉,還有溫開水這類簡單的食物。孔修士永遠只喝溫開水,有時還配切碎的蒜頭。

「修士是一位愛惜身體,努力維持身體健康的人,因為有強壯的身體,才能更好服務修會,以及他的弟兄們。」學生這麼報告。
透過暑期訪視,孔修士在醫學系學生的心中活了過來,不再只是眼前冰冷的大體。他們知道木訥的孔修士踏遍陽明山每個角落、熟悉每個秘境,他們還知道他過去是修繕高手,只要一通電話打給他,他就會帶著工具出現。
最重要的,他們雖然無法親訪孔修士本人,但已經深信他「作為一個充滿愛的修士,肯定也是愛著學生們,希望我們將來同樣可以幫助更多人,成為更好的醫生。」

大體老師曾經是個生命,他們不是青蛙、不是實驗動物,醫學系副主任王嘉銓教授說,經由訪視,可讓醫學生和大體老師的家人建立一種情感,與大體老師建立一種連結,讓老師的生命進入他們的生命。
王嘉銓教授是將輔醫大體解剖課結合生命教育、禮儀的推手之一。他說學生透過解剖的過程,看到大體老師被「千刀萬剮」,方才知道那對大體老師和他們的家屬有多麼不容易,大體老師有多偉大。
整個早上從醫學生訪視分享報告開始,接著將大體老師從冰庫推送到實驗室、就定位、預演禮儀,到正式感恩禮,五個小時內,只見學生、教解剖的各個老師、大體防腐師、負責禮儀程序的宗輔老師忙來忙去,除了短暫的午餐時間,一刻不得閒。全體師生慎重以待的態度與孔學仁修士生前的一絲不苟,不謀而合。

大體啟用感恩禮由曾擔任輔仁大學副校長的耶穌會詹德隆神父主禮,他在證道時說,按照天主教的信仰,如果一個人那麼慷慨,願意把他的身體捐出來,我們相信那是很高的美德,應該是天主在祂的天國很歡迎的一個人。所以我們不要想他不見了,其實他在另一個境界裡面。我們現在要懷著感恩的心情,完成他的一個渴望。
詹神父擔任耶穌會中華省省會長期間,開始鼓勵會士簽署大體捐贈。王嘉銓教授表示,目前把大體捐給輔醫的神父中,以耶穌會會士居多,很感謝耶穌會的幫忙。

負責這次感恩禮安排的輔大耶穌會使命室主任,也擔任醫學院宗輔的王文芳老師跟學生說,在孔修士的紀念影片中,常常只見他的背影,他從來都不是別人視線的中心,但修士自己的中心都是別人。許多大體老師也是,他們的一生「不是在彰顯自己,而是在幫助別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大體老師又被稱為無語(無言)老師,孔學仁修士生前與身後都是一位無語的老師。什麼都沒說,卻又說了一切。
文/圖 耶穌會通訊傳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