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的過程中,「傳道、授業、解惑」是雙向進行的。我教移工們華語,他們帶我見識了人生百態,教會了我將心比心…
感謝天主,使我有機會成為教移工華語的義工,體驗了與在學校教書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學校教書,時而喜悅、時而難過,有時倦怠,常需自我打氣。但在教移工華語時,則只會覺得平安喜樂,縱然備課時會因靈感不繼而焦慮,但總能在上課前迎刃而解。縱然下課後會覺得疲累,但心靈卻是喜悅的──為了我能善用天主給我的神恩而喜悅。
教移工華語,使我得到許多回饋,有移工在學業告一段落時寫卡片給我,告訴我她很喜歡上我的課,不僅使她的華語進步很多,上課的氣氛也使她覺得安心。有移工在回國之後依然保持聯絡,持續師生關係,不時為她解決華語的問題。更有不只一次,在路上或在捷運站裡,有人跟我打招呼,即便戴著口罩,還是認得出我是他們的華語老師。
雖然我退休前是大學中文系的講師,不過教移工華語也絕不是想當然耳地輕而易舉。首先是發音,因為移工來自不同的母國,受到各自母語發音系統的影響,所以可能發不好捲舌音,可能無法分辨送氣音與不送氣音(如ㄅ是不送氣音、ㄆ是送氣音)的不同,更不用說華語的聲調,對移工來說簡直是難如登天的挑戰。然而,為了讓移工們能儘快熟悉華語發音,除了每次上課時一定會先複習華語的聲韻調之外,也設計了一些課室活動,使移工們能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下反覆練習,而漸漸習慣說華語。
其次,就一個班級而言,可能華語程度不一,還可能有人不懂華語也不懂英文,而我也不懂對方的母語,因此常無法溝通,只能比手畫腳。還有同一個班級中,可能已經開班一段時間後,仍不時會有新同學加入,於是如何兼顧原班級的進度,並盡快讓新同學跟上進度,也得煞費苦心去解決。這些都是在一般學校中不常碰到的問題,而我卻常常遇到,不過,感謝聖神帶領,我總能找到方法使每一位移工都有收穫,也使我的教學技巧得以不斷精進。
其實在教學的過程中,「傳道、授業、解惑」是雙向進行的。我教移工們華語,他們帶我見識了人生百態,教會了我將心比心。曾有移工告訴我,她的雇主會因為她喝咖啡加的牛奶而收費,我也看過移工眼睛烏青、手指骨折,有時還必須解釋移工被雇主責罵的言詞是甚麼意思,這都讓我震撼不已,是一生順遂的我從來無法想像的。也因此使我在準備教材、設計活動時,特別注意生動活潑,希望移工們至少能在我上課時,可以暫時轉換心情,安心學習。即便如此,還是有一件事讓我難以忘懷,曾經有一次上課時,一位移工練習發音之後我稱讚她念得非常好,她卻完全沒有高興的樣子,我不免好奇,就多問了一句,她說不覺得有什麼好高興,因為還在等待新工作,早點找到工作早點寄錢回家才是最重要的。我當下恍然大悟,為自己不能將心比心而愧疚,此後便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忘了移工們來此的初衷,而儘快讓他們多學一些華語,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就是我的使命。
感謝天主的安排,使我的義工生涯充滿喜樂與平安;因為移工們旺盛的求知慾,我願更努力編寫講義教導他們;因為移工們樂觀敬業的精神,使我不覺忘記了疲累反而樂在其中!
撰文:盧心懋,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退休講師,天主教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移工華語班」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