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所提到的兩大重點–「愛天主和愛人如己」–可說是賴神父一生的寫照。無論在生活中、在使命裡、在天人的關係上,賴神父就是這麼一位活出愛天主、愛人如己的愛者;一位真情流露、以愛還愛的耶穌會傳教士…
按照聖經和史料的記載,耶穌在30歲左右開始傳教,在祂三年的傳教生涯裡給門徒們留下了天主的啟示和許多寶貴的教導。雖然耶穌只活了33年,但是祂留下的精神遺產卻給教會,甚至是整個人類,帶來了震撼人心、跨越時空的影響。
我們今天選讀的福音章節(谷十二28-34),可以說是祂教導當中的精華;祂在面對經師的詢問時,對於誡命中那一條最大,作出了完美的回答。祂從舊約時代的613條誡命中綜合出一個核心要素來回答,也就是「愛」。祂提醒我們要以「愛」來活出誡命,而這個愛包含了兩個層面: 你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
這就是耶穌給我們留下的「愛的誡律」,是我們活出基督徒身份的指標和基石。
我們今天聚在這裡,特別紀念逝世一週年,讓人永遠懷念的賴甘霖神父(P. Andrés Díaz de Rábago, SJ)。賴甘霖神父活到105歲,比他一輩子跟隨的耶穌在人世的日子多活了3倍多的時間。他的歲數不但比耶穌在人世的生命來得長,從事的牧靈工作和服務的對象看起來也比耶穌來得多、來得廣。舉例來說,他學了中文,也在很多耶穌沒去過的地方服務(中國大陸、東帝汶、台灣等)。耶穌當年跟門徒們說過:「凡信我的,我所做的事業,他也要做,並且還要作比這些更大的事業」(若十四12),耶穌的這番話果然在賴神父身上應驗,他不但做得比耶穌更多、更大,而且也做得更久、更長(真不簡單)。
坦白說,要對賴神父100多年的生命和服務做個概要性的回顧真的不容易,因為他的生命經驗太豐富了,太多值得我們傳述。不過,我們在剛剛聆聽的福音裡,耶穌所提到的兩大重點–「愛天主和愛人如己」–可以說是賴神父一生的寫照。無論在生活中、在使命裡、在天人的關係上,我們都能看到他愛天主、愛人如己的面貌。所以,如果我說他是一位遵循耶穌的教導,在生命中努力活出愛天主、愛人如己的「愛者」,我相信大家應該都會同意;他真的是直到生命的末刻都在「活出愛」的一位耶穌會傳教士。 所以,我願意從賴神父「愛天主和愛人如己」這兩點做一點分享。
兩年前,我從南美洲玻利維亞做完第三年培育後回到台灣。在隔離期間,賴神父透過 messenger 主動給我發了一個語音訊息,問我何時回來耕莘,他說他很想見我,知道我在隔離期間很無聊,還為我鼓勵、加油和祈禱。沒想到我隔離出來後的兩天,賴神父就住院了,於是我在他住院期間當起他的陪病家屬,一陪就陪了6個多禮拜。
為我來說,那是一個很特殊的經驗,是疫情期間天主給我的一個恩寵。與其說是我陪伴賴神父,更好說是我們在耶穌基督內彼此陪伴,彼此的給與。天主讓我在做完第三年培育後,透過賴神父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給我多補了一堂課,讓我看到一位年邁的耶穌會士如何地愛天主、愛人,看到他人性上的脆弱、無奈和掙扎,同時也見證了他在信仰上的堅韌和毅力。這些都幫助我進一步地去體會和反思耶穌會士該有的態度和情懷。
(一)愛天主
我在醫院的主要任務是用西班牙語給賴神父做彌撒,同時也代表修會團體跟醫院以及他在西班牙的家人溝通和聯繫。當時賴神父真的非常虛弱,有的時候意識也不太清楚,我盡量選擇在他意識比較清楚的時候給他主禮彌撒,給他戴上領帶,讓他躺在床上共祭。他告訴我,如果他在彌撒中睡著的話,一定要把他搖醒或叫醒,他希望自己能全神貫注的參與彌撒聖祭,為他而言,那是敬愛天主的態度。
但是,很多時候他在聖道禮儀時就已經進入睡眠的狀態。每次看到他閉上眼睛,帶著氧氣罩有氣無力的參與彌撒時,我彷彿看到了受苦的僕人,心裡難免有點心酸和心疼。我只想讓他繼續睡下去,直到成聖體聖血的時候才把他搖醒,讓他能清醒地恭領聖體。當他再度醒過來時,他總會跟我確認:「Pedro, 我參加了彌撒沒有?我領了耶穌聖體沒有?」為他來說,彌撒聖祭是他修道生活中最看重的一個部份,那是他跟愛他的耶穌,以及他所愛的耶穌「相遇」的高峰時刻。有一次,兩位年輕的修士來看他,他告訴他們他在耶穌會80多年,從來沒有一次後悔加入耶穌會,因為 “Jesús es mi todo!”(耶穌是我的一切)。
另外,無論是躺在病床上,或是推他到醫院的小聖堂祈禱時,賴神父總會問我們:「我的念珠、我的十字架在哪裡?」。他會要求我們把玫瑰念珠放在他手上,把他發初願的十字架放在他胸前或枕頭下,這些陪伴他多年的聖物,都是他愛天主的外在記號,也是他跟天主和聖母有更深連結的媒介。
在醫院陪賴神父的幾位看護也告訴我,賴神父跟他們陪伴過的其他神父「不一樣」。看護們經常看到賴神父在睡夢中「親吻十字架」,舉起手做「降福」的動作。在睡夢中,他口裡也會誦念經文,有時也會大喊:「阿們!」。其中一位外教的看護還告訴我,賴神父的信仰已經深深地刻在他的骨髓裡,滲透在他的血液裡,他的生活和信仰已經完全融合在一起了。這除了讓人感動,也讓我們看到,賴神父就算在生病的時候,也能自然地為他的信仰做見證。除了看護以外,醫院的護士和其他工作人員都被他感動和吸引,在他身上總是能感受到來自天主的溫暖和愛,以及讓人安定的力量。
當然,賴神父也有狀態不是很好的時候,也有他人性上的掙扎。有幾次他無奈的跟我抱怨天主,用他獨特的「賴式幽默」說:「我早已經準備好了,可是,祂還沒有準備好!」我們在醫院替他過105歲生日的時候,他也半開玩笑地說:「活著不容易,但是要死也很難!」雖然這聽起來有點好笑、有點情緒化,不過我認為,他想要表達的是,能活到100多歲已經很滿足了,他更渴望的是能早日見到天主,享受永遠的福樂。
住院期間,賴神父不止一次地跟我分享一句很有意思的話:“I am going towards the One who is coming!”(我朝著向我走來的「那一位」走去)。據說,這是著名的地質學家、耶穌會士德日進神父臨終前所說的一句話。賴神父很喜歡這句話,因為那也是他渴望回歸天家的心情寫照。賴神父對於死亡一點都不害怕,他知道這是一條回歸父家的旅程。他向天主走去,耶穌向他走來,這不是一條孤單的道路,是一個有方向、祢來我往的雙向之旅。賴神父在生命末刻能如此豁達的面對死亡,讓我們看到他對天主的信任,對耶穌的愛,還有對自己有限生命的接納,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信仰態度。
(二)愛人如己
我們都知道,在愛別人以前,也要懂得愛自己。賴神父是個懂得愛自己的人,這一點可以從他生活中的幾個小細節看出來。他盡量保持快樂的心情(從他的笑容可以看得出來),他沒有吃得很多(早餐只吃一片麵包、一杯咖啡和半個柳丁,懂得節制),還有就是讓自己睡得飽 (一定要睡午覺 siesta)。我想,這些都是他能活到105歲的秘訣,因為他懂得照顧自己,懂得珍惜天主給他的生命。
至於他愛別人的部份,這一點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過切身的經驗。在這裡,我想分享賴神父在住院期間對他家人所表達的關愛。住院期間,他家族裡的晚輩經常都會透過視訊和 email 跟他保持聯繫。在他跟家人視訊的時候,賴神父總會關心他們的家庭生活和信仰狀況,總會隔空給他們降福,把來自天主的愛分享給他們。有一次他跟兩位姪女唱西語版的「漁人的漁夫」(Pescador de hombres),唱到後來大家都淚流滿面,那是飄洋過海傳教的牧者與遠方家人之間的一種真情表達!
我們也可以透過賴神父的家人在他離開人世後,寫給我們的那一封《家書》,看到賴神父對他家人的愛和影響。在醫院陪病的時候,我會問他想要跟哪一位家人聯繫,然後就試著幫他聯絡。當時,他一直心心念念一位後來不進堂的醫生姪兒。經過多方的探詢,他們終於聯絡上,並真誠地表達了對彼此的關心和愛。賴神父關注的眼神,以及讓人感到舒服的對話,真的讓我看到長者對晚輩的包容和愛。
大家應該記得,賴神父在住院的時候剛好遇到他快過105歲的生日,當時許多關心他的人都很想知道他的病況,也想要給他慶生,但是因為疫情的緣故只好作罷。考慮了幾天,我主動問賴神父願不願意錄製影片給關心他的教友和家人。雖然他當時的狀況很虛弱,也很不容易集中精神,但是他還是慷慨地答應了,雖然 NG了好幾次,他還是很有耐心地把它錄完。他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想對關心他的教友和家人表達感謝和愛,希望大家不要為他擔心。我想大家在影片中一定也能感受到他那牧者的愛。
當然,他也很愛耶穌會的弟兄們。在他生病以前,他都會親自陪伴自己的弟兄到醫院看病,也經常去頤福園探望年邁的弟弟們。住院期間,他告訴年輕的修士們要好好合作,彼此相愛,不分彼此。他也很愛長上,願意把自己全然地託付在長上的手中,相信長上為了耶穌會的益處,一定會為他作出最好的決定和安排。
賴神父也愛北商光啟社的學生、古亭聖心堂的教友,以及耕莘醫院的醫生、修女、護士、牧靈人員、以及病人…他那源源不絕的愛,讓人感到無比的溫暖。
賴神父不但喜歡唱「給、都給、全部都給!」,在與人相處和服務他人的時候更是活出了這個「全然給與」的精神。他知道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從天主那裡白白得來的,也當白白地還給天主,與他人分享。他最後甚至還把自己的遺體,毫無保留地送給了他的摯愛台灣,當起了大體老師,繼續為醫學界效勞。
(三)感謝和期待
弟兄姊妹們,賴神父就是這麼一位愛天主、愛人如己的愛者;一位真情流露、以愛還愛的耶穌會傳教士。
我們可以靜下來,回想一下賴神父曾經對我們說過的話,給過我們的鼓勵和擁抱,或是從他身上體會到來自天主的愛。讓我們在心裡感謝他,也感謝天主把他帶到了我們的生命裡。
願我們也能夠像他那樣,努力地愛天主,愛人如己,並彼此相愛。如果我們這麼做,他一定會非常地開心,在天上與他重逢的時候,他一定會在我們的額頭上畫一個十字聖號,輕吻我們的面頰,然後張開他的雙手,面帶笑容地給我們一個大大的擁抱!
親愛的賴神父,我們感謝你曾經來到我們的生命裡,請你為我們這些還在旅途中的弟兄姊妹們祈禱,期待與你在永恆的天家再次的相聚!
撰文:謝詩祥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