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具體回應耶穌會普世性使徒優先之「陪同年輕人創建充滿希望的未來」,菲律賓會省的羅耀拉神學院與鮑斯高神學院於今年4月中旬聯合舉辦了關於青年牧靈使徒工作的國際研討會,中華省四地的青年工作者與讀書修士也踴躍參與這次的盛會。

菲律賓馬尼拉雅典耀大學(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的羅耀拉神學院(Loyola School of Theology)與鮑斯高神學院(Don Bosco School of Theology)於 2023 年 4 月 13 日至 15 日聯合舉辦了關於青年牧靈使徒工作的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Youth Ministry),主題是「與青年同行」(Journeying with the Youth)。

這次的研討會在雅典耀大學的校園內舉行,約有 800人參加,500 多位是菲律賓當地的代表,200 多位代表則來自世界各地。此次會議的參與者主要是與青年工作使命相關的神父、修女、修士、學校老師,以及在教區、修會服務的青年工作者代表。為期三天的活動內容主要分為講座與工作坊兩大部份,講座的主題包含:青年工作現況與挑戰、從福傳角度看青年工作、青年工作與新媒體、生活方式選擇-聖召、青年使徒工作的規劃與模式等。工作坊則交由不同修會、青年團體藉由體驗或分享的方式來進行,讓與會者更具體地感受青年的現況與相關議題。

ICYM2023group
與會者在小組中交流分享(右二為 Magis 青年中心代表楊澤龍)。

耶穌會中華省四地的青年工作者,以及在菲律賓接受培育的多位修士也參與了這次的國際研討會。以下是其中幾位與會代表的心得與反思。

PJ Wang 神父很感謝慈幼會跟耶穌會的弟兄們分享關於如何做聖召推行與青年工作的經驗。讓他最感動的是 Fr. Joe(本名為 Fr. Jose V.C. Quilongquilong, SJ)所分享的一個深刻例子:他讓一位修士專門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尋找一位未曾謀面的人,並跟修士說如果沒有找到對方就不要回來。這舉動使得那位被尋找的人深受觸動,後來也成為了追隨耶穌的門徒-耶穌會士。

因著這個分享,PJ 神父記起神師多年前對於他渴望做青年工作和推行聖召所給予的回饋:推行聖召首要的就是「祈禱、祈禱、再祈禱」。另外,他看到 Fr. Joe 花了很多時間專門研究聖召,並且幽默而慷慨地對待青年人,視同他們如朋友,讓他反思到「我們要如何主動出擊去尋找青年,而不是被動等待別人到我們這裏來,然後接納他加入耶穌會;應該像在神操第二週,如同耶穌辛勤的工作,流著汗到處尋找…需要和耶穌一起去尋找迷失的羊。」如此一來,我們就能讓更多人找到自己獨特的召叫並回應,來拯救人靈、愈顯主榮。

ICYM2023frJose
耶穌會士 Fr. Joe(中間)是座談會的其中一位主講者。

Peter Fan 修士表示很興奮能參與這個研討會,這樣的交流對他目前在線上陪伴青年的工作有所助益。他表示,「第一個收穫是有機會去澄清自己在分辨過程中所碰到的困難與迷茫」;再來就是有很多講師轉述教宗方濟各所說的「從我是誰」來分辨,「這讓我對於分辨有個新的眼光,也留意在分辨過程中天主在哪裡?」。

另外,他也發現一個平常比較少留意的重點,就是「去看見青年人本身的天賦與恩寵,幫助他們發現並活出來,好能在追求天主的道路上發光發熱,這是幫助青年人分辨的前提,能更直接能幫助他更認識自己、發現聖召。」這次的活動也讓 Fan修士體會到「分享自己聖召故事有多麼重要,讓我體會需要更多祈禱、品味發現生命中與主相遇的恩寵時刻,更能與他人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為主做見證。」

對 Pius Wei 修士而言,最有收穫的是兩位神父的分享,其中一個是 Fr. Joe 透過自身的經驗分享關於聖召推廣的主題,「特別是他提到 contact 就是和青年人的接觸,然後 content 就是去聽他們的生命故事,這兩個想法為我是很有力量的…藉由這樣生命間彼此碰觸,常常會感受到觸動和力量。這也是我的經驗和 Fr. Joe 的分享很有共鳴之處。」另一個是 Fr. Jerome Vallabaraj, SDB 分享關於陪伴青年的幾種不同模式,「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眼界,因為我自己是在青年團體成長過來的。但從來沒有用比較系統性的眼光去看,陪伴青年使命的本質是什麼?願景是什麼?清楚本質和願景後,我們該如何去陪伴青年?所以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Wei 修士也表示,這次的研討會讓他看見從世界各地來的人一起分享交流,也看到了不同文化的表演,令他眼睛一亮,「之後還需要時間慢慢去沉澱,看看在心裡留下什麼,哪些能幫助我更好的去參與青年的使命與工作。」

Stanislaus Liu 修士感謝這次的國際研討會,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到「非耶穌會體系的青年工作及不同的切入點」,看到「不同層面的青年工作都能結出聖神的果實」,感受到「自己更加地開放」。Fr. Joe 的聖召主題分享也讓他印象深刻,因為他所分享的觀點與經驗幫助他去反省「自己在受耶穌會的培育過程中是否在正確的方向?」,並期許自己在未來的聖召路上「和祂的關係變得更緊密,這條路也會因此走得更踏實。」

ICYM2023Chineseprovince
中華省的青年工作者代表(左至右:朴正煥神父、王世芊、吳子豪老師、楊澤龍)。

擁有9年青年工作經驗的朴正煥神父表示,他是抱著「輕鬆且慎重的態度」參與這次的國際交流會。透過這幾天不同的主題回顧自己過去陪伴青年的經驗,反思到的第一個果實是「同在」。他說,雖然陪伴青年有一些技巧或方法,但與他們「在一起」更是重要,青年工作者得先問自己是否有渴望與青年們在一起?之後,再進而幫助他們找到自身的渴望,過豐富的生命,如同耶穌般的關心他們,並且跟他們同在。另一個果實是第一次跟在菲律賓讀書的中華省修士們見面,讓他感受到「希望跟活力」。

在澳門利瑪竇中學服務的吳子豪老師表示,這是他在疫情後第一次參與大型的會議,但是「內容覺得略偏學術」。雖然如此,這次的研討會讓他「反思在這科技發達世代的青年需要甚麼,看見他們與他人的連結是相對地薄弱,而如何幫助他們轉化、改變現況」都是他回澳門後想做的事。「可能透過 IG 關心、陪伴學生(特別是家庭關係較薄弱的),所以 Conversion(皈依)是這次很重要的收穫。」

Magis 青年中心主任王世芊在回顧這次研討會時表示,她的第一個收穫是「與很多人相遇」。首先,是跟中華省的讀書修士們碰面,透過跟他們的相處、聽他們的分享感覺到很有希望。再來是跟來自不同國家(印尼、克羅埃西亞、馬來西亞)的人交流,開拓了視野,「感受到我們都是青年工作使命上的夥伴」。

她的另一個收穫是從課程中「學習到身為青年工作者的召叫,工作者本身與天主的關係是很重要的,並且需時時增強這份關係,並藉此來陪伴青年」。此外,她也更意識到「教會裡青年工作與坊間青年工作的差異處是在於天主,所以這使命是屬於天主的召叫,會讓我更充滿熱誠,也會更積極去與祂合作。」另外,克羅埃西亞夥伴的分享也讓世芊清楚地看見「耶穌會士與平信徒合作的果實,帶著青年們在營地裡過著一段時間的簡樸生活,發現青年們的生命漸漸被轉化,更認識自我,與天主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Magis 青年中心的楊澤龍則表示,這次研討會很深刻的經驗是「真實的陪伴」。他在第一天會議時因為身體不適,獨自在房間裡休息,過程中內心感到焦慮不安,擔心沒辦法達成此行的目的,但是「透過室友、世芊與神父的關心,和一位修士定時關心自己的需要,使不安的心情逐漸緩和,身體也慢慢恢復。後來回想起來,那就是『真實的陪伴』。」此外,澤龍在這次的會議裡更加意識到該如何看待青年工作的使命,幫助他反思「這份使命是天主的召叫嗎?而我的角色該是如何?如何與天主合作?」這些問題讓他發現不完美的自己需要跟天主有緊密連結,唯有持續地被祂愛、才能被改變,活出生命的自由與喜樂,成為見證;這會讓所相遇和陪伴的青年看見,激發他們渴慕天主,與祂建立深刻關係。最後,他期許自己在青年工作使命上能「用真實的陪伴及生命做見證,與天主合作」。

撰文:Magis 青年中心
圖片:Loyola School of Theology Facebook/楊澤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