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有這一切困難,我也不洩氣。凡事起頭難,現在的苦難越大,傳教使命的祝福也越多。」這是在印度桑塔部落為主奉獻一生的耶穌會傳教士安東尼‧狄伯諾神父的心靈語錄。除了傳播福音,他也為當地原住民討公道,以明辨的眼光來研究他們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耶穌會士在印度桑塔部落(Santal tribes)傳教,已有長久的歷史。這個部落由居住在印度東部賈坎德邦(Jharkhand)、比哈爾邦(Bihar)、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以及奧迪薩邦(Odisha)的原住民族群所組成。多年以來,Dumka-Raiganj 會省的耶穌會士參與各種社會及教育措施,以改善部落居民的生活。安東尼‧狄伯諾神父(Fr. Anthony Debono)則是耶穌會在 Dumka-Raiganj 會省的桑塔傳教使命(Santal mission)的先驅。

狄伯諾神父是一位具有遠見的人,出生於馬爾他的哥佐島(Gozo)的維多利亞,父母的名字是 Giovanni Maria 和 Rosa Maria Debono,是一個事主虔敬的家庭。

狄伯諾神父在維多利亞完成了修院課程後,於1904年9月15日在巴勒摩(Palermo)加入耶穌會。1920年7月25日晉鐸,並於1924年發末願。

他秉持依納爵「主,請收納」的獻己精神,自願前往印度桑塔部落傳教。抵達印度後,他先是與義大利宗座外方傳教會在迪納傑布爾(Dinajpur,現在屬於孟加拉)的神父們同住,學習桑塔部落的語言。同時他也學習認識桑塔部落的習俗和生活習慣。

後來他於1925年3月9日搬到 Majlispur,在那兒定居,開始他先驅性的工作。在那兒,他找到了從隣近的桑塔爾帕爾加納(Santal Parganas)移居此地的桑塔部落,而桑塔爾帕爾加納位於過去的比哈爾邦,即現在的賈坎德邦。

他對於桑塔語言熟悉之後,就以這語言做為吸引當地居民的工具。許多人表示渴望接受基督信仰。狄伯諾神父以寬廣的心胸歡迎接納他們,同時也以明辨的眼光來研究他們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桑塔人既是移民,因此欠了地主和錢莊的債。他們大受剝削。對狄伯諾神父來說,傳福音的使徒工作也意味著要密切注意地方上強暴勢力的剝削和奴役。他在堂區日誌中寫道:「今年對窮人的壓迫更甚於以往……我得去好幾個地方為我們的人討公道。」

2023-02-13_debono_chilimpur

不出意料之外,狄伯諾神父也引起壓迫者的憤怒,而成為受害者,他們想法把他送上法庭。有一次狄伯諾神父想在雨季來臨之前蓋一個最簡陋的茅屋以遮蔽風雨,地主還強迫桑塔人不可為狄伯諾神父工作。

狄伯諾神父勇氣十足,全心奉獻,絕不退縮。他寫道:「儘管有這一切困難,我也不洩氣。凡事起頭難,現在的苦難越大,傳教使命的祝福也越多。」

如果說 Majlispur 成為我們傳教使命的中心,那是因為這位偉大傳教士(狄伯諾神父)的開創精神,以及他對自己的師傅──耶穌善牧──的理想所做出的不屈不撓的承諾!

加爾各答的培耶總主教(Archbishop Perier)是他的一大支持者。雖然狄伯諾神父有不屈不撓的精神,而且信賴上主,但是他在 Majlispur 的十一年中,健康狀況每下愈況,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總主教把他轉到隣近加爾各答的 Kidderpore。

若瑟.波德利神父(Joseph Portelli)在1937年1月8日寫給培耶總主教的信中,對於這位了不起的傳教士說了以下恰如其分的話語:「一個人在這幾年裡能做這麼多的工作,而且都是獨自完成,實在太驚人了。」

後來,波德利神父又回來從事桑塔的傳教工作,在 Torai, Guhiajori 和 Cilimpur 等地十分活躍積極。1956年7月14日,在多年的奉獻後,他終於向天主順服,永遠地安息了。他於1925年3月9日在 Majlispur 所撒的的種子,已長成為一棵巨大、結實纍纍的果樹,Dumka, Raiganj 和 Purnea這三個教區都有驚人的成長。

薩蔻神父(Gauci Sacco),一位在 Dumka-Raiganj 的馬爾他籍耶穌會士,在他所寫的 The Santal Mission 一書中,很恰當地說明了狄伯諾神父是一位怎樣的神父、做了些什麼事。他寫道:「這位先驅者,英勇地承受戰鬥中的煎熬,在那痛苦艱難的坦途上,忠信地追隨上主的腳步,並以他特有的幽默感以及如珠的妙語,微笑著說出他最喜歡的一段話:『面帶微笑,迎接生活』。」

 

撰文:P. A. Chacko, SJ, 文章出處:耶穌會全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