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中,Lisa Kelly 分享她在省察中如何透過「情緒圖表」,也就是她的「省察小抄」來命名和辨認自己的感覺,並藉此作為與主對話的起始點。
我想要對我以外的事物有了解的能力。然而,我終將只有對自己內心的情感做出回應的能力。
幾世紀以來,耶穌會士在科學研究和在大學的教導上都強調這點:對一個情況做分析不會是該情況的重點。更重要的是認出天主臨在的證據,祂超越我們、大過我們、而且是無限的。依納爵在《神操》中不要我們只是對閱讀材料加以默想,而是要察覺到我們內在的波動。也許那是新的想法或運用我們的想像力,當這些想法觸動我們內心某些東西時,我們要坐好注意它。它在邀請我們為這感覺命名。不管好壞都承認它的存在。然後,我們可以和天主談談我們的感覺。這些感覺是邀請還是誘惑?是來自天主或並非來自天主?
我是個分析型的人,因此我從網路上印了一張列出各種情緒字眼的圖表(網路上有好幾種)。我把這張圖表放在日記本的背後,在省察時當做小抄來用。有時我看著它,正確的情緒字眼會跳出眼前。有時即使我在當天經歷了某個情緒但是或許當下並沒察覺到它,那個字眼也會觸動著我。為情緒命名推動我從分析情況,試著控制並解決情況,轉而成為辨認我如何讓情況影響我,而天主正召叫我進入其中。
我的小抄讓我看出自己情緒的模式(對,我又覺得自己無足輕重了;這代表什麼?),而這成為我祈禱的起點。我把這種感覺想像成某種一大團的東西,我可以繞著它看,可以和它坐在一起,然後聽一聽那「無限的愛」對它有何看法。我不必除掉它,逃避它或擁抱它,或做出任何反應。我只要為它命名,注意它,分辨我的這些感覺是推動我走向還是遠離天主要我成為的人。
現在,我的小抄顯示我很滿足。那你的小抄會怎麼描述你此刻的狀態呢?
作者: Lisa Kelly,文章出處:IgnatianSpirituality.com
圖像來源: Sydtomcat under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