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貧窮的朝聖司鐸,羅馬1539年
牧靈工作
依納爵和兩位同伴的住所沒有空的房間,其他同伴只得在羅馬市中心尋找住宿的地方。他們獲准聽告解、講道理和施放聖事,就像在羅馬北部城市所做的工作一樣。他們隨即忙著在羅馬展開同樣的工作。很快人們便開始稱他們為「貧窮的朝聖司鐸」,此話恰當地形容了他們的外貌、生活方式、內在動機。他們也被稱為「革新司鐸」,因為他們代表著新,有別於其他許多無知、懶惰、道德淪亡的司鐸。
雷奈士報告:「我們開始在不同的聖堂講道」。他們有時亦會在公眾廣場講道,最使人驚訝的是這些司鐸在結束講道之後,便在街上乞討,選擇貧窮作終身伴侶。依納爵用卡斯蒂利亞話在一間西班牙聖堂講道,我們得知,有幾位神學博士常去那裏專心聽依納爵。一人評論說,他從未聽過一個信念如此堅強的傳道人。
依納爵不懂修辭藝術,卻能靈活運用簡單的口頭語,魅力十足。
他的道理通過說話和生活方式,產生非凡的結果。
雀躍的依納爵告訴他的巴塞羅納好友、伊莎貝爾‧羅斯爾,行動的結果:強調收穫不是因為他們有「高雅的表述才華」,而是由於天主的恩寵。雷奈士坦言,他們講道全無口才或風格可言,只有羞愧和難堪。也許正因為不加修飾,直接發自內心的純真說話,最能打動人心。
被出賣
事事似乎如意之際,依納爵在拉斯多達預見的風暴,突然之間瘋狂襲擊。他形容這是他面對的「最猛烈的攻擊和迫害」,是有計劃的誣蔑和詆毀,不但中傷依納爵,也中傷整個團體的誠信和正統性。
此攻擊是由沙勿略以前的侍從挑起的,此人名叫蘭迪瓦爾。他古古怪怪,或來或去那樣與同伴們在一起,但後來卻對他們產生了敵意和怨恨。蘭迪瓦爾幾年前加入了團體,知道許多有關他們的事。他誤以為他們鄙棄他,報復的念頭使他捏造是非。他誣告依納爵是個逃犯,在西班牙和法國被判刑,並成立了一個反對教廷的新修會。難道他不是個偽裝的路德派教徒嗎?
指控依納爵講異端,負面影響立刻產生了。善良的人疏遠他們;孩子們不再前來聽道理;樞機團的主任公開宣布,依納爵和他的同伴是披著羊皮的狼;一些支持他們的人,都起芥蒂。他們變得聲名狼藉,眼看著充滿希望的使徒工作將要毀於一旦,可做什麼來挽救呢?
就像過去處於同類的情況,依納爵表現他一貫的勇氣和決心,堅韌不拔,百折不撓。他去拜見教宗保祿三世,開誠布公給他道明團體的共同意願,並詳細告訴教宗他在阿爾卡拉、薩拉曼卡、巴黎和威尼斯的經歷,被不同法庭審訊,並被投入不同的監獄。
依納爵請求教宗任命任何一位他屬意的法官來審理他的案件,如果同伴們有罪,他們願意接受應得的處罰,並願意矯正;如果他們無罪,就請發給他們一份正式的聲明文件,證明他們清白。
證明清白
這個不尋常的請求如此情真意切,說服了教宗。他照依納爵的請求,立刻命令開庭受理他的案件。
令人欣喜的巧合是,在阿爾卡拉、巴黎和威尼斯曾調查過依納爵案件的幾個人,當時正在羅馬,而相關文件亦剛整理妥當,並公布了。清楚確鑿的判決出來了:證明被告清白。受蘭迪瓦爾影響的四名原告是教廷成員,後來反被指信奉邪說,其中一人在羅馬被判無期徒刑。後來他與教會修和,於一五五九年在一位耶穌會神父陪伴下去世。
依納爵,這回跟整個團體一起,被證明無罪。這是第八次對他的正統性的調查。依納爵有許多宣判證書的副本,他把它們寄給不同的人,並在信件的開頭,附加解釋:「假如我們被認為是無知、粗魯、不擅長講道,甚或缺德、撒謊、飄忽不定,都不會困擾我們;但我們所教導的被視為不當,我們的生活方式被認為敗壞,使我們很傷心。事實上,我們所教導的和所奉行的,都不是來自我們,而是屬於基督和祂的教會」。
依納爵在聖誕夜奉獻了首祭,他為此等了一年多。他在羅馬聖母大殿的聖物盒旁,舉行了彌撒慶典。按照傳統,此盒奉為載有耶穌當年在白冷誕生時躺過的馬槽。在這個代替聖地的象徵性地方,他放棄了去耶路撒冷的夢想。
反省:
請回顧你給別人講論天主的事,
而對別人產生的好影響。
(待續)